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

    • 资源ID:1316008       资源大小:8.54KB        全文页数:2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

    “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河南林县(现林州市)曾是一个十年九旱、水源奇缺的贫困县。据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到新中国成立的514年间,林县曾发生的自然灾害达100多次,大旱绝收30多次,其中有过连年大旱,河水干涸,庄稼颗粒无收,以至于发生过人吃人的惨剧。全县有很多村庄分布在深山峡谷中,过去有307个村人畜吃水困难,为了吃水,林县人每年要把近4个月的时光抛洒在取水的山道上,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林县人民开始干祖辈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他们要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上造渠,把山西省境内的河水引入林县,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为了造福子孙后代,他们发出了“劈开太行山”的豪迈誓言,向大自然开始了不屈的抗争。20世纪60年代,不屈的林县人民依靠党的领导,在中央、省、市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苦干10个春秋,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逢山凿洞,遇沟架桥,削平1250个山头,架设152个渡槽,凿通211个隧洞,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0座,共挖砌土石方1500万立方米,相当于修建从哈尔滨到广州的高3米、宽2米的一道“万里长城”。红旗渠的建成,基本解决了林县水源匮乏、十年九旱的历史。红旗渠的建成,不仅解决了当时全县56万人口严重缺水的生存危机,而且还带动了农业、林牧业、制造业等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20世纪7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自豪地对国际友人说:“中国有两个奇迹:一个是南京长江大桥,一个是林县红旗渠。”并希望外宾到红旗渠参观。1974年,以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为团长的代表团参加联合国会议,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席位,中央审定带十部电影片子去美国,在联合国放映的第一部就是红旗渠纪录片,引起很大震动。从红旗渠的开工建设到支渠配套全面完成的十年奋战期间,参加建渠的干部群众在每人每天只有6两粮食的艰难条件下,在太行山的悬崖绝壁和险滩峡谷中摆开了战场,没有资金自己筹,没有物资自己备,不会技术干中学,修渠民工吃糠咽菜、斗志不减。在修渠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人物,先后共有81名干部群众为之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林县人民的这种不畏艰险、战天斗地的英雄气概深深地鼓舞着河南乃至全国人民的斗志,从而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注意事项

    本文(“红旗渠精神”是如何形成的?(2024年).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