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B改革原创(改编)主观题(吴金炉).docx
1、阅读下列材料:(IO分)材料一:1850年以后,英国同俄国的冲突大概是不可避免的了。全欧洲各个国家革命失败后,俄国在欧洲大陆上几乎没有劲敌了。而这次欧洲大陆各国的革命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是由于俄国干涉的结果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堡垒、后备阵地和后备军。一一人民的英国史材料二:俄罗斯人民是否还会长久地作老爷的破布?他们是否还长久地买卖人口,把人当牲畜?是谁让我们沦为奴隶?是谁授予他们贵族的权利?又是谁让他们骑在我们穷人的头上,挥舞着鞭子?19世纪初俄罗斯民歌材料三:这次战争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因为俄国的将军们和官吏们更加无能,俄国的严重的弱点,过去外界所没想像到的,现在都暴露出来了。一一人民的英国史请回答:(1)人民的英国史作者认为1850年以后英俄冲突不可避免的原因是什么?你是否赞同?为什么?(4分)(2)根据材料二,判断其描述的制度,概括民歌作者对这一制度的态度并说明理由(4分)(3)通过材料了分析,俄国战败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2分)1、参考答案(1)原因:英国是民主与进步势力的代表,而俄国则是欧洲反动势力的代表。不赞同,冲突的原因是两国在土耳其的扩张产生了尖锐的矛盾。(4分)(2)制度:农奴制(2分);态度:批判的(否定,反对等);原因:农奴制是极其落后、残酷的制度。(4分)(3)农奴制导致俄国的落后。(2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9世纪上半期的俄国报纸上,曾经有出售家奴与阉马的广告。有饲养猪犬和吹笛唱歌等专长的农奴竟与马匹同列。材料二:年代农民起义次数1811年1820年1241821年1830年1561831年1840年1431841年1850年3511851年1860年591材料三:国别人均收入(卢布)铁产量(万吨)铁路长度(千米)制度俄国71261606农奴制和封建专制英国32338514603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法国1501089160资产阶级共和制德国17540.210065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1)依据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思考:19世纪中叶俄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形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四:“继续拖延只会引起更大的灾祸,对整个国家,特别是对地主会造成有害的、灾难性的后果。”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在国务会议上“诸位会深信,凡是能够维护地主利益的措施都已一一地做到了”1861年审查改革方案时(2)根据材料四,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分)材料五: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工人人数产值1860年991160075941879年1874200051937“1978年位历史学家这样评价道:“农民改革保护了封建主义的许多方面。亳无意义,改革是对农民的诈骗。许多农民的土地减少了所有条件中最沉重的莫过于赎取土地的条款由于这些条款,农民失去了最大部分土地私有农民通过改革所获得的份地大部分全然不足以糊口。”(3)根据材料评价俄国农奴制改革。”分)参考答案(1)经济状况:俄国19世纪中期的工业生产各个部门及交通运输领域都明显落后于英法等国,仍是一个落后的农业社会国家。(2分)主要原因:农奴制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农奴制度与封建专制阻碍俄国发展(2分)(2)农奴制改革的目的: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为了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大国威望,沙皇不得不自上而下实行改革。(2分)(3)为工业革命在俄国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有利条件,推动俄国社会的近代化;改革对农民具有残暴的掠夺性和欺骗性,农民负担仍旧沉重。(4分)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1853年7月8日,美国“黑船”舰队闯入闯入日本横须贺港,在炫耀武力之余,还用电报机、望远镜、钟表、蒸汽机向日本人展示了工业革命的成果,一天夜里,一个日本青年偷偷爬上黑船,要去美国学习。后来,他前往欧洲,详细考察了各国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制度,回国后,他参与了明治政府的几乎所有经济政策。(1)依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日本面对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的认识,及分析这一认识对19世纪下半期日本近代化的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4分)材料二:(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一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向西方学习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4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原因。(2分)参考答案(1)认识:日本人被西方近代文明成果所吸引,主动学习(2分)。影响日本:迅速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成为亚洲强国。(2分)(2)学习的规模大,领域广;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有侧重地学习西方;(或:根据西方各国的所长,分别学习);在意识形态领域反对极端西化。(答其中两点可得4分)(3)废除落后封建制度,天皇掌握实权,励精图治。顺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实行全面有效的改革。(2分)4、阅读下列图片与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1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图2日本明治天皇材料二:昔彼得为欧洲所推,易装游法,变真而遂霸大地。日本为俄美所迫,步武泰西,改弦而雄视东方。此二国者,其始遭削弱与我同,其次后底盛强与我异。闻日本地势近我,政俗同我,成效最速,条理尤详,取而用之,尤易措手。一一汤志编康有为政论集(1)“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说出与两幅图片中的人物有关的历史事件被成为“里程碑”的理由。(4分)(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位改革者在改革土地制度方面采取的措施。(4分)(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康有为的主要观点。(2分)4、参考答案:(1)图1:1861年农奴制改革使俄国由封建社会逐渐过渡的资本主义社会。图2:明治维新使日本逐步摆脱民族危机,走上了独立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并成为亚洲强国。(4分)(2)1861年农奴制改革:废除农奴制,解放的农民可以通过赎买获得一块份地。明治维新: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和保护土地私有权。(4分)(3)俄、日改革,由弱变强;中国应仿效日本,更易见效(2分)IB模块中国戊戌变法5、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都是在时代呼唤下的社会实践活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自台事后(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先生心。加以贿赂昏行,暴乱于上,胥役官差,蹙乱于下,乱机遍伏,既无强邻之逼,揭杆斩木,己可忧危!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若箭在弦,省括即发。海内惊惶,乱民蠢动瓜分豆剖,渐露机芽,恐惧回惶,不知死所。恐自尔后,皇上与诸臣虽欲苟安旦夕,歌舞湖山而不可得矣,且恐皇上与诸臣求为长安布衣而不可得矣。摘自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1)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康有为主张变法的主要意图是什么?对此应如何评价?(4分)材料三:自台事后(1895年台湾割让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先生心。陈涉辍耕于陇上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揭竿斩木,己可忧危。一一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四:大借洋款,以举庶政。一一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2)根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维新变法运动的不足之处。(3分)材料五: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一一胡适留学日记(3)材料五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3分)参考答案(1)主要意图:以变法挽救民族危亡,以变法抵制人民革命,维护清王朝统治。评价:变法以救亡是进步的爱国思想;但抵制人民革命,维护腐败的清王朝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4分)(2)维新派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维新派不敢发动人民群众,缺乏群众基础;维新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没有清醒的认识,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4分)(3)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3分)6、阅读下列材料(10分)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中国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一一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一一上清帝第六书(1)材料一、二两则上书出自谁手?依据材料一、二说明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上书的?(4分)材料三:光绪帝委任梁启超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擢升(破格提拔)谭嗣同,刘光第、杨锐、林旭等为军机章京,参预新政,负责起草变法的诏令。材料四:9月初,光绪帝又将阻挠新政的礼部尚书(官职名称)怀塔书,许应揆和四个待郎全部革职,同时提升因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礼部压制打击的王照,以示激励。以上材料均选自中国近代现代史戊戌变法(2)根据上述材料,将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措施逐条列出。(不得摘抄材料原文)(4分)(3)材料中,光绪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行变法,但是这些措施都不能使变法顺利进行,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发出了“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感叹,请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4分)参考答案(1)康有为;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4分)(2)破格提拔和重用维新人士;下令各省总督巡抚宣传变法诏令;严厉打击阻挠变法的封建官僚;对积极参加维新事务而受打击者予以保护、提升和激励(4分)。(3)原因: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维新派没有充分发动群众;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软弱。(4分)IB模块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专题综合7、阅读下列材料会大问题(10分)材料一:梭伦出身贵族家庭,为人正直,聪明颖悟。青年时因家道中落,曾到国外经商,游历广泛,饱览人情世事。他深知雅典社会问题所在,具有革除弊端,建立公平社会的政治抱负。他以诗歌抒发情怀,寄托自己的政治理念,即节制、中庸、公平以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些政治理念成为他后来进行改革的基本原则。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一一汉书.食货志材料三: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以供耕作于是海内安之。一一魏书食货志材料四: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一一摘自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材料五: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特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应该强搬硬套,吸收外国文明当取则取,当舍则舍,才能调和适宜。一引自日本政治史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他深知雅典社会的问题所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当时雅典社会的问题主要指什么?(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4分)(不得摘抄原文)(3)材料三反映了北魏孝文帝怎样的改革措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和商鞅变法的实质。(4分)(4)结合材料四、五分析中日两国改革对待外国文明的态度是什么?(2分)参考答案:(1)贵族和平民之间矛盾十分尖锐,内战一触即发。(2分)(2)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4分)(3)推行的均田制。实质是封建化的过程。(4分)(4)主张:学习西方文明应结合本国实际,不应全盘西化。(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