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docx
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一、构架制(图二)即"以立柱四根,上施梁、彷(按开间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梁;按进深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为彷),牵制而成为一"间"。梁可数层重叠称"梁架。每层缩短如梯级,逐级增高称"举折,左右两梁端,每级上承长樽,直至最上为脊樽,故可有五樽,七樽至十一樽不等,视梁架之层数而定。每两樽之间,密布栉篦并列之椽,构成斜坡屋顶之骨干;上加望板,始覆以瓦葺。四柱间之位置称"间"。图二木制构架通常一座建筑物均由若干"间"组成"。一般建筑由奇数间构成,如3、5、7、9间,开间越多,等级越高,紫禁城太和殿为11开间,是现存最高等级的木构古建筑。"此种构架制之特点,在使建筑物上部之一切荷载均由构架负担;承重者为其立柱与其梁杨,不借力于高墙厚壁之垒砌。建筑物中所有墙壁,无论其为砖石或为木板,均为“隔断墙”(CurtainWa1.1.),非负重之部分。是故门窗之分配毫不受墙壁之限制,而墙壁之设施,亦仅视分隔之需要。欧洲建筑中,唯现代之钢架及钢筋混凝土之构架在原则上与此木质之构架建筑相同。所异者材料及科学程度之不同耳"。谚语"墙倒屋不塌也正是这种构架制的真实写照。二、古建筑的“三分”(图三)是指建筑在立面上划分成三个部分,即屋顶、屋身、台基(或称阶基)。其中官式建筑屋顶体型硕大、出挑深远是建筑造型中最重要的部分。,5H凡屋有三分:“上分”是屋项;中分”是图三建筑之三分三、屋顶的制式(图四一一图二十)在中国古代,屋顶除了实用功能之外,还肩负了很多等级礼制的使命。虎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各有其使用的规则。等级从高到低依次为:重檐虎殿顶重檐歇山顶顶硬山顶。琬1.1.歇山硬山(九脊)悬山庞殿(五并)单檐虎殿顶单檐歇山顶悬山重檐虎殿圆攒尖卷棚四角攒尖图四屋顶A个虎取点摊nfir叫个叫图五一个虎殿重檐顶,四个四角攒尖重檐顶图六歇山重檐呈曲尺形平面,卷棚歇山抱厦图八正脊为三段歇山,屋顶五重,三层歇山图九八角攒尖重檐顶图十一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图十三两个歇山屋顶呈"工"字形,布列,虎殿形檐顶图十四四个歇山顶屋脊相交、重檐圉十五重檐歇山顶图十六重檐鎏顶图十七重檐歇山,屋脊呈丁字形相接图十八藏式平顶,歇山顶图二十屋顶为卷棚歇山顶呈现万字形四、屋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图二十八)屋顶两坡面相交隆起之处,一般用瓦条和砖垒砌而成。最初是一种防漏措施,后演变成优美的曲线轮廓和活泼的屋顶装饰。屋脊的位置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正脊、垂脊、饿脊、博脊。1、正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又叫大脊、平脊,位于屋顶前后两坡相交处,是屋顶最高处的水平屋脊,正脊两端有吻兽或望兽,中间可以有宝瓶等装饰物。图二十一屋脊2、垂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在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的建筑上自正脊两端沿着前后坡向下,在攒尖顶中自宝顶至屋檐转角处。正济重檐昌图二十二屋脊3、俄脊(图二十一、图二十二):在有不同方向的承梁板的屋顶中,其两个斜屋面交接处所形成的外角。又称岔脊,是中国古代歇山顶建筑自垂脊下端至屋檐部分的屋脊,和垂脊成45度,对垂脊起支俄作用。在歇山顶建筑中,垂脊的下方从博风板尾处开始至套兽间的脊,叫做"能脊。重檐屋顶的下层檐(如重檐虎殿顶和重檐歇山顶的第二檐)的檐角屋脊也是饿脊,称重檐俄脊。对虎殿顶自正脊两端之房檐的屋脊,一说也称为俄脊,但另一说为垂脊。能脊上安放俄兽,以能兽为界分为兽前和兽后两段,兽前部分安放蹲兽,数量根据等级大小各有不同。4、博脊(图二十一):位于山花下的屋脊。五、屋顶装饰(图二十三一一图三十三)1、吻兽(图二十三):包括有正吻、垂兽、俄兽、仙人走兽、套兽。常见的正吻和仙人走兽。图二十三踊尾第尾:即螭吻、祠尾、蚩吻、龙吻、正吻、,龙的九子之一,平生好吞,喜欢东张西望,经常被安排在建筑物的屋脊上,做张口吞脊状,并有一剑以固定之。螭吻属水性,用它作镇邪之物以避火。也就是殿脊上的兽头之形。在古建筑中,"五脊(虎殿)六兽只有官家才能拥有。图二十四山花2、山花(图二十四):歇山式的屋顶两侧形成的三角形墙面,叫做山花。3、悬鱼(图二十五、图二十八):位于悬山或者歇山建筑两端的博风板下,垂于正脊。悬鱼是一种建筑装饰,大多用木板雕刻而成,因为最初为鱼形,并从山面顶端悬垂,所以成为"悬鱼"。"悬鱼"一词初是官吏廉洁的代名词,后在发展过程中,渐渐抽象简单化了,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装饰形式,有的甚至变成了蝙蝠,以取"福"之意。图二十五悬鱼图二十六蹲兽与俵伽4、蹲兽(图二十六、图二十八):又称走兽,垂脊兽,俄脊兽等,是宫殿建筑虎殿顶的垂脊上、歇山顶的饿脊上前端的瓦质或琉璃的小兽。瓦兽的数量和宫殿的等级相关,最高为11个,每一个兽都有自己的名字和作用。5、候伽(图二十六):在蹲兽前的仙人。6、塔刹、宝瓶(图二十七、图二十八):位于屋顶正脊中间。刹、塔刹是塔顶端的饰件,有圆有尖,一般分刹顶、刹身、刹座三部分。图二十七宝瓶垂帘正玲图二十八屋顶装饰7、瓦作(图二十九、图三十):也叫瓦件,施于屋顶,用于遮挡雨雪的建筑材料。中国最早的瓦作出现在西周时期,均为陶瓦。琉璃瓦最早则出现在北魏时期。瓦作包括板瓦、筒瓦、勾头瓦、滴水瓦、帽钉。筒瓦滴水图二十九瓦作瓦件明画(以青瓦卷例)筒瓦图三十瓦作(1)筒瓦(图三十一):用于大型庙宇、宫殿的窄瓦片,制作时筒装,成坯为半圆状,经烧制成瓦。一般以粘土为材料。图三H筒瓦(2)板瓦(图三十二):覆盖屋顶用的一种大瓦,瓦面较宽,弯曲度较小。板瓦两侧称为瓦翅,瓦翅向上铺在屋顶为仰板瓦,其上可覆筒瓦,构成筒瓦屋顶,也可覆瓦翅向下的板瓦,构成仰合瓦屋顶。图三十二板瓦(3)瓦当(图三十三):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圆型挡片瓦,是用以装饰美化和蔽护建筑物檐头的建筑附件。瓦当上刻有文字,图案,也有用四方之神的"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做图案的。瓦当的图案设计优美,字体行云流水,极富变化,有云头纹、几何形纹、饕餐纹、文字纹、动物纹等等,为精致的艺术品。图三十三瓦当(4)滴水(图二十九、图三十):板瓦每一列形成一条排水沟为"一陇,每陇最下一块带有如意头状者叫做"滴水。六、斗拱(图三十五一一图三十九)斗拱在宋代被称为铺作,它是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最富有特色的结构构件,因其重要的作用,故而成为我国建筑学会的会徽。斗拱位于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图二十八),由水平放置的方形斗、升和矩形的棋以及斜置的昂组成(图三十六),是建筑屋顶和屋身立面上的过渡。一组斗棋又可与另一组斗棋组合,层层迭迭,形成庞大的建筑构架。其功能是可将屋顶的重量平均分散在柱上,也可用来挑出屋顶的屋檐,使屋顶线条成曲线,减轻沉重感,也有利排雨。斗拱在古建筑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拣檐彷(挑样防)1.令拱(外拽捌拱Mff(斗拱匕要构件名称i疑头(蚂毋失)齐心斗HS华拱(趟)-大做舫)Pj忆力拱构件名称仃宋.清世图三十五斗拱主要构件名称一是它位于柱与梁之间,由屋面和上层构架传下来的荷载,要通过斗拱传给柱子,再由柱传到基础,因此,它起着承上启下,传递荷载的作用。二是它向外出挑,可把最外层的桁、橡挑出一定距离,使建筑物出檐更加深远,造形更加优美、壮观。后来斗拱逐渐变为装饰,成为区别建筑等级的标志。越高贵的建筑斗拱越复杂、繁华(图三十七、图三十八)O斗棋的主号图三十六斗拱主要构件名称三是它构造精巧,造形美观,如盆景,似花篮,又是很好的装饰性构件。四是这种结构和现代梁柱框架结构极为类似。遇有强烈地震时,采用梯卯结合的空间结构虽会“松动却不致"散架,消耗地震传来的能量,使整个房屋的地震荷载大为降低,起到抗震作用。第三跳(偷心J图三十七华拱四跳斗拱的分类:头拱的分类很多,形制复杂。一按其所处的位置可以分为内檐斗拱、外檐斗拱、平座斗拱。二还可分为柱头斗拱(宋称柱斗辅作)、柱间斗拱(宋称补间辅作)、转角斗拱(宋称角铺作)。其中,尤以转角斗拱的结构最为复杂,所起作用也是最大(图三十九)。图三十八华拱两跳>com元代以后,梁、柱节点上的斗逐渐变小,与唐宋建筑中的斗相比,结构作用减弱,装饰性加强。到清代斗几乎蜕化为装饰性构件。因此,根据"斗拱之组织与比例大小,历代不同”的特点,”每可籍其结构演变之序,以鉴定建筑物之年代。然角”作立面M惧人作,,tt千士修作T&2斜Q£Pe才K术F0戊女生十七大卜限1,快FH1.rI附AR又ItK.图三十九转角辅作、衲间铺作、柱头铺作图释中国古建结构常识(下)中国建筑乃一独立之结构系统,历史悠长;作为普通受众,在赞叹古建筑奇伟、感叹民族智慧之余,是否也应提高对古建筑艺术的鉴赏力呢?本文特遴选了一些在中国建筑史中经常出现的术语、名词编录如下,并配以图片,希望能借图达意,提高大家的人文知识。七、构架由柱、梁、杨、檀等构成的一种木制建筑结构,是木构架建筑物的承重部分,同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属"大木作"。1、柱建筑中的垂直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比如屋檐的重量,是建筑的承重部分。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较小的柱,这些短柱不是置于地基之上,而是置于梁架之上,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把这重量透过梁架,传递至主柱之上,例如脊瓜柱或蜀柱。古代柱子多为木造,亦有石柱。为防水、防潮,在主柱与地基间,建有柱础,并在木柱的柱础之上,垫以石横。图四十石质圆柱形檐柱柱子分类方法很多:或按截面形状分:方柱、圆柱、八菱形柱、六菱形柱;或按柱子的材质分:木柱、石柱、砖柱;或按长细比分:长柱、短柱、中长柱。或按外形分:直柱、梭柱;也有按柱的功能、所处位置等分类的,不胜枚举,下面选列几种常被提及的柱子:(1)檐柱(图四十、图四十一、图四十二):也称廊柱,建筑物檐下最外一列支撑屋檐的柱子,也叫外柱。多用于重檐或重檐带平坐的建筑,支撑挑出较长的屋檐及角梁翼角等。柱子有石质、木质之分,断面则有圆、方之分,通常为方形,且柱径较小。图四十一石质方柱形檐柱图四十二木质圆柱形檐柱(2)角柱(图四十三):位于建筑角部、与柱的正交的两个方向各只有一根框架梁与之相连接的框架柱。简单地说在建筑物四角的柱子。需要注意的是角柱可以看做是从概念设计的角度出发,对结构的薄弱部位给予加强。所以角柱在计算、抗震构造等方面都有特殊规定。(3)金柱(图四十三):也称老檐柱,在檐柱以内,中线以外的柱子,多用于带外廊的建筑。进深(进深:由门口向屋里延伸的深度)较大的房屋依位置不同又有外围金柱和里内金柱之分。另外,金柱又是除檐柱、中柱和山柱以外的柱子的通称。(4)山柱(图四十三):在硬山或悬山式房屋建筑的山墙内,正中支撑屋顶的柱子。(5)中柱(图四十三):也称脊柱,在建筑物纵向定位轴线的中线上支撑屋脊的柱子。(6)瓜柱(图四十四):立于大梁上用来支承上面梁架的短柱,称为瓜柱,有的称为"童柱。其高度大于其直径。图四十四瓜柱、蜀柱(7)蜀柱(图四十四、图四十五、图四十六):又称脊瓜柱、侏儒柱,在屋脊部位的三架梁上,用来支撑脊橡的短柱,也叫"脊瓜柱或脊童柱"。(8)驼峰(图十五):宋式建筑名词,系用在两层梁之间的垫块,配合斗拱承托梁袱的构件,因起外形似骆驼之背,故名之。驼峰有全驼峰和半驼峰之分。全驼峰又有鹰嘴、掐瓣、戾帽、卷云多种形式,半驼峰比较少见。在清式建筑中,驼峰则称之为"相檄,其高度小于直径,当高度大于直径时,则称为"瓜柱。图四十五构架图四十六构架(8)柱础(图四十七):俗又称碟盘,或柱础石。古代为使落地屋柱不受潮,在柱脚下添了一块石墩,使柱脚与地坪隔离,起到绝对的防潮作用;同时,又是承受屋柱压力的垫基石,柱下的基础,凡是木架结构的房屋,可谓柱柱皆有,缺一不可。(9)柱檀(图四十八):或称柱珠,它是柱身与柱础的过渡部分,因为柱子多为木制,水分易顺着竖向的木纹上升而影响木柱的耐久质量,"榴的纹理为横向平置,可有效防止水分顺纹上升,起到保护柱身的作用。"檀"一般呈扁鼓形,材质有石、木两种。图四十八柱槽(木檀)形。10)梭柱(图四十九):柱子上下两端(或仅上端)收小,如梭图四十九梭柱(11)垂柱(图五十):上端功用与檐柱相同,用于垂花门或牌楼门的四角上,下部悬空,端头上常有莲花雕饰,故常称垂莲柱。图五十垂柱(12)牛腿柱(图五十一)在古建筑中,牛腿和雀替是相似而又不完全相同的构件。雀替是指位于柱与横梁之间的撑木,它既可以起到传承力的作用,又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中混凝土加腋梁中的加腋部份。牛腿有的地方又叫"马腿",也是指从柱中伸出的一段短木,它一般只起装饰的作用而不起传承力的作用。但在有些地方和有些资料中,牛腿和雀替两者是混称的。牛跳的构造图五十一牛腿柱2、梁架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骨架。一般在柱间上部用梁和矮柱重迭装成,用以支撑屋顶橡条。梁也叫做"相”,宋则称之为"袱",是古建筑的主要木作构件,多指按开间(开间:柱间的距离)方向连贯两柱间的横木,是房屋中承受重量的水平大木。截面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是矩形。在宋式建筑中,显露在外,一眼能看见的梁,称为明棺,被天花板遮蔽,无法看见的梁,称为草袱。从外观上来说,梁分为直梁和月梁;而梁头的形状在宋元时期常用蚂蚱形状,在清代则多用卷云或挑尖形。根据梁的长度及位置不同,梁也有很多称谓,比如乳、平梁、牵等等。常提及的术语有:(1)月梁(图五十二、图五十三):在南方地区,人们常把明袱(即“直梁)稍加弯曲,加工成月芽形,故称之为月梁。图五十二月梁月梁与直梁(梁P7)集BEAHa义不Mi"上仪mMU*M>1<JB1.4U.QTPOiBFAM/./TftA1.CHTStAMJ,CfttCNTB3门;IOM (A5/Te>1.<T1365HfCA图五十三月梁(2)九架梁、七架梁、五架梁(宋称"四椽袱")、三架梁(宋称"平梁)(图五十四):在清式建筑中,梁的称谓多由每根梁架所承托的樵数来决定的,例如上承九橡者为九架梁,依次还有七架梁、五架梁、三架梁。这种梁架的特点是在柱顶或柱网上的水平铺作层上,沿房屋进深方向架数层叠架的梁,梁逐层缩短,层间垫短柱或木块,最上层梁中间立小柱或三角撑,形成三角形屋架。相邻屋架间,在各层梁的两端和最上层梁中间小柱(脊瓜柱)上架檀/禀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屋面重量通过椽、檀、梁、柱传到基础(有斗拱时,通过斗拱传到柱上)。这种木结构建筑形式,在我国北方地区比较常见,室内少柱甚至无柱,空间大,所以更为皇家建筑所选,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因为是在立柱上架梁,且梁上又抬梁,这种梁架被称为"抬梁式屋架,或"叠梁式屋架(图五十五)。抬装火:也子将正壮梃,矍禾托爆子抬梁式与穿斗式,图五十五抬梁式屋架与穿斗式屋架的比较(3)单步梁(挑尖梁、抱头梁)、双步梁(图五十六):清式建筑木构架中,梁的长度是以步架来计算的,即以相邻两条桁(檀)之间的水平距离作为一个“步架”,也简称步;在宋营造法式中则称之为"架",或"椽架"。九架梁长为八步架,七架梁者长六步架,以此类推。单步梁长仅一步架,承担一个樵子的力,位于檐柱与金柱或老檐柱之间,一端置于檐柱之上,另一端插入金柱或老檐柱中。图五十六单步梁、双步梁在大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主要殿堂。面阔可由5间多至11间,进深则可多至11桁)中也称挑尖梁,在小式建筑(即指宫殿、官署、庙宇、府邸中的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面阔3间至5间,进深不多于7橡,大梁以5架为限)中则称抱头梁。如果廊宽两步架,桃尖梁加长一倍,称双步梁。双步梁两端下置柱,一端上侧承橡,一端无檀,中部安瓜柱,上承单步梁。在硬山建筑里,贴山墙的梁架称为排山梁架。排山梁架往往用山柱,山柱从地面一直通到屋脊且支持脊,把梁架从中分为两段,使五架梁成为两根双步梁,三架梁变成两根单步梁。(4)角梁(图五十七、图五十八):角梁指虎殿顶、歇山顶或攒尖顶屋檐转角处沿分角线布置的、随椽子向外伸挑的梁,由上下叠合在一起的两根木构件组成,后尾交于金檀(桁)相交处,或插入角金柱中,中间搭在相交的檐檬或正心桁、挑檐桁上。老角梁,宋称大角梁,随檐椽挑出;仔角梁,宋称子角梁,随飞椽挑出。桃,构桁头图五十七角梁出公柱济交金楝族角集三1济交由修平于K理由诚frr任吊在阳子。于下架俄党田子图五十九额防(阑额)、普拍防3、楂较小于梁的辅材,也是主要的木作构件,截面为矩形,是方柱形的横木。彷的位置不同,称谓也不同。常提及的有:(1)额法(图五十九):位于檐柱之上,是柱子上端联络与承重的水平构件。南北朝时多置于柱顶;隋、唐以后移到柱间;到宋代始称为"阑额。它有时为两根并用,上面的一根叫"大额防"(清代称谓),下面的一根叫“小额防"(清代的称谓,宋称为“由额"),两者之间使用垫板(宋称"由额垫板)。在内柱中使用的额彷又被称作“内额,位于柱脚处的则叫做“地袱"。图五十九额防(阑额)、普拍防(2)金楂(图五十四):沿屋面坡度逐层安排的防子都叫做"金粒"。按金防所处的地位差别,又有"上金防"、"中金彷、"下金彷之别,比如位于在五架梁上的金彷称为“上金柏"。(3)脊祐(图六十四):位于脊瓜柱上,脊橡(桁)下面的杨子。(4)老檐榜(图六十四):置于金柱之上的杨木。(5)柱头榜(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则称"正心防",它处在斗棋中心位置,檐桁(橡)下面的杨木。因为斗棋的主要作用是承担悬挑檐口的屋顶荷重,该荷重由檐桁(檀)传递到杨木,再由枕木落实到斗棋上,正心杨就是将荷重传递到中心棋件上的枕木。图六十柱头彷、罗汉防等(6)罗汉榜(图六十、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拽防",处在正心楂前后,在内外跳慢拱上者,其上没有桁(橡)的杨木,有连接开间内各攒斗拱的作用。"外拽防"指处在斗棋中心外挑部分的杨木;"里拽防"是指处在斗棋中心内挑部分的杨木。氏地方一图六十一柱头彷、罗汉杨、撩檐防(7)撩搪榜(图六十一):在清制中称"挑檐杨",处在令棋之上,挑檐桁下面的杨木。一般在斗棋的最外端位置,是屋顶最边沿的承托构件,是斗拱附属构件。(8)随梁楂(图五十四):在檐口梁前面,按进深连贯两柱头间的横木,位置功能与额防相同,在大木小式建筑里,常见梁而没有随梁松。顺着梁安装的那块雕花木杨,就叫随梁彷。起稳固梁的作用,是个联系构件。(9)普拍楂(图三十九、图五十九):位于阑额之上,用来承托斗拱的木结构。始见于唐代,"然至北宋末,尚有省而不用者。后世在阑额与普拍枕的尺寸上又不断的演变,”其用普拍杨者,则早者扁而宽,与阑额在断面上作字形,其后渐加厚普拍防阑额所出无几。至明清则普拍杨竟狭于阑额矣。普拍杨在南方称为“平板材",北方人误听成"普拍杨",故致。(10)雀替(图六十二、图六十三):又叫"角替",在宋代叫做"绰幕杨",置于坊下与柱交代处,加固梁坊与柱的衔接,分担柱头承重压力,借以减少梁楂的跨距。并起加固构架和装饰的作用。至清朝,雀替渐渐变化为柱梁间的装饰。雀替有很多类:比如大雀替、通雀替、骑马雀替、花芽子、龙门雀替等等。图六十三骑马雀替图六十四构架详图1.檐柱2.老檐柱3.金柱4.大额防5.小额防6.由额垫板7.挑尖随梁8.挑尖梁9.平板杨10.上檐额楂I1.博脊楂12.走马板13.正心桁14.挑檐桁15.七步梁16.随梁杨17.五架梁18.三架梁19.童柱20.双步梁21.单步梁22.雷公柱23.脊角24.扶脊木25.脊桁26.脊垫板27.脊杨28.上金桁29.中金桁30.下金桁31.金桁32.隔架科33.檐椽34.飞檐椽35.溜金斗棋36.井口天花图六十五宋代构架详图1.脊樽2.叉手3.顺脊串4.平梁5.上平樽6.托脚7屣峰8.四椽伏9.中平樽10.六椽伏I1.八椽伏12.十椽伏13.下平樽14.牛脊樽15.月梁(六椽伏)16.顺伏串17.屋内额18.由额19.压槽方20飞子21.檐椽22.撩澹方23.遮椽板24.平棋方(标程方)25.乳伏(月梁)29.柱头铺作27.补间铺作28.拱眼壁29.阑额30荀牵31.平暗32.照壁板33.门额34.副阶檐柱35殿身檐柱36.地伏37.殿身内柱38.合?39.承椽方40.燕颔板4、檀、桁也称“桁条、”樵条"、"檀子,在宋式建筑中称"樽。图六十六樵、椽檀是与梁架正交,两端搭于梁柱上且沿建筑面阔方向的水平构件,一般均为圆形截面,属古建筑中小式建筑的大木构件。其作用是直接固定、承托屋面椽子,并将其荷重传递给粱柱。宋营造法式称为"樽。清工程做法则例在带斗拱建筑中称为"桁",在无斗拱建筑中称为"檀"。檀条根据建筑物承重大小,有用一根的,有用两根并用的、三根并用的。两根并用的,下面的一根叫樵彷,如脊彷(图六十七)。_1.工图六十七构架三根并用的,处于中间的多为方条,称为垫板,如脊垫板(图六十七)。檀的名称随其梁头所在的柱的位置的不同而不同,如:(1)在檐柱之上的称"檐檀",宋称"下平樽"(图五十四);(2)在金柱之上的统称"金檀,宋称为"上平樽、中平樽”,金樵有上中下之分(图六十七);(3)在中柱之上的称脊槽,也称脊桁,宋称脊樽(图六十七);(4)挑檐桁,宋称牛脊樽",(图六十四)等等(5)此外还有擅垫板,它是清式建筑中,填补橡木与防木之间空隙的木板,起装饰作用。橡垫板依其位置可分为檐垫板、金垫板、脊垫板等(图六十七)。5、椽也叫椽子、椽条。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都有挑出的屋檐,目的是保护檐口下的木构架及夯土墙少受雨淋。屋檐的主要构件就是椽子,它密集地排列于檀上,并与橡成正交,是支撑屋顶盖材料的圆形木条,其功能是承受屋顶的望板和瓦等材料。图六十八椽条它按屋面坡度铺砌,所以和地面形成角度,而不是水平的。椽条位置不同,称谓不同,主要有:(1)檐椽(图六十九):架在下金桁与檐桁(正心桁)间的这段椽子,是木构架中最外侧一步架上的椽子。图六十九椽条构架(2)飞檐椽(图六十九):在大式建筑或较大建筑物中,为增加挑出的深度并使瓦沟水流远,在圆形断面的檐椽末端,并附着于檐椽之上,还要加钉方形断面的椽子,从而加长了屋檐挑出的深度,这段方形断面的椽子叫"飞椽"。6、叉手(图四十四、图四十五)叉手:支撑在蜀柱两侧的木构件。北魏石室中用;唐、宋、辽、金、元建筑中仍用;明代偶有应用,但断面尺寸很小;清代几乎不用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