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教案设计.docx

    • 资源ID:1189988       资源大小:45.90KB        全文页数:24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教案设计.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集体备课单元解析单元课题第一单元遗传与变异主各人参与人使用人单元分析本单元是依据课程标准中关于遗传和变异的内容要求来建构的,是在学生已学习了生物繁殖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的重要单元。本课通过“找父母”游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遗传现象,进而发现遗传现象在生物中普遍存在的规律。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孩子已积累了相当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知识,对很多事物也有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他们在平日的生活观察中,会发现自己的面部、身高、体形等方面像自己的父母,他们特别想知道“我为什么像爸爸、像妈妈”,对“什么是遗传”这一-概念虽有一定的感性认识,但依然存在相当多的困惑。因此,本课的学习就更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刺激和绽放他们的探究热情。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点知道什么是遗传现象:知道遗传是生物的普遍现象。科学探究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科学态度、STSE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能说出哪些地方相似。教学重点了解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教学难点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内容第一课人的相似与差异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人体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状,卷舌和不能卷舌有酒窝和无酒窝等都是人的常见性状。知道人的子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细微的不同。知道人的子代个体间有相似也有不同。科学思维:初步理解遣传和变异,学习绘制条形统计图。探究实践:对照人的六个常见性状,能观察记录自己的性状,能进行数据整理,并利用班级调查统计的数据,比较自己和同学的异同。比较自己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性状的异同,能绘制条形统计图,并综合大家的调查情况,从中归纳出人的性状特征的相关规律。态度责任:.积极调查了解人的相似与差异,如实记录并认真整理,乐于合作和分享。懂得人的性状有多种多样的组合,每个人都是唯一的,都是珍贵的。教学重点人的遗传与变异的特征,性状教学难点人的相似和差异是遗传与变异的体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老师的全家福照片、性状调查表;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1)看单元页画面,读小诗:猫生猫来狗生狗,种下大得大豆。深入观察有异同,物种就在延续中。(2)提问:从这首诗中,你知道了什么信息?(3)学生自由回答。(4)今天,我们将开启这学期新的科学探究之路。让我们先从遗传与变异开始。首先,来探宪人的相似和差异。(5)说一说,老师和谁长得像,你判断的理由是什么?(6)交流:想一想。长得像与不像,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判断呢?(7)学生自由发言。(五官、肤色、脸型、身高(8)小结:人的肤色、脸型、五官长相、性格特点等各不相同。人体各种各样的形态特征和坐理特征都是人的性状。L认识人的常见性状课件展示教材D2下方图。(2)提问:在人的常见性状中,我们和同学更像还是知自己的哭母更像?怎样研究?(3)学生讨论,研究思路,然后简要汇报。(2)调查统计:先小组内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再汇总到班级大表中,展示班级调查结果。(3)分析并交流:从多数人的情况来看,我们和父母更像还是和同学更像?怎样继续进行科学比较?汇报比较方案。(5)明确比较方案:综合大家的调查情况,分别计算全班同学与父母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与同学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用柱状图表述出来。.(6)绘图:整理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指导。继续交流:a.全班同学与同学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是多少?与父亲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是多少?与母亲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是多少?b.分析图表,你有什么发现和想法?(8)小结:我们和父母性状相似个数的平均值比同学要高,也证实了我们与父母更像。说明人的子代和亲代非常相似,但也有一些不同。4.比较我和兄弟姐妹性状的相似与不同小结,明确研究思路:2 .a.观察记录自己的性状。b.调查同伴的性状。c.调查父录的性状。d.对比自己和同伴、自己和父母性状的相似与不同。3 .观察记录自己的性:(1)任务任观察并记录自己的6个性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2)任务二:任选一个同伴,比较自己与他(她)的这6个性状,有几个相似?有几个不同?数据收集与统计:在完成以上,两个任务后,先小组内进行数据采.集和统计,再汇总到班级大表中,展示班级调查结果。(4)分析并交流:通过观察、比较你和同伴的性状,你发现了什么?小结:我们每个人与同伴的性状相似个效和性状不同个效都各不相同难以找到规律。4 .调查自己和父母性状的相似之处(1)任务三:调查自己与父母的性状,将结果记录在活动手册中。讨论:比较我和兄弟姐妹间性状的相似与不同,这些相似与不同,和我们的父母有什么关系?(2)学生汇报。(我没有美人尖,但妹妹有,妈妈和爸爸(3)小结:我们和兄弟姐妹有相似也有差异,这说明相同父母的子代个体间性状有相似也有不同。.(三)整理,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二课从种瓜得瓜说起知识与能力:1、知道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2、知道生物很多特性是遗传的,了解遗传和变异也是生物的特性。方法与过程:教学目标1、调查自己家族并观察身边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现象,进一步提.升对遗传和变异的认识;.2、能设计调查、观察记录表并实施研究,能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到探究生命奥秘的乐趣;2、乐于和他人交流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教学重难点寻找植物界遗传和变异现象的更多证据,进一步认识遗传和变异现象。调查活动的落实和组织。教学准备学生自备:整理好的家庭遗传特征调查表。教师准备:植物特征调查表、课件(同类植物的相同和不同的图片等)。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复习,汇报导入1.上节课我们知道了什么是遗传和变异现象,今天,老师来考考大家,我们一起来玩一个“寻找亲人”的游戏(出示课件),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快速地找出,上面这四位名人的亲人?2.你们是怎么找到他们的亲人的?生答:(1)子女常常与父母长得很像;(2)亲人之间有很多相像的地方;师小结:同学们回答得很好,其实这就是遗传,揭示了他们的长相很是相像,而变异揭示的是,他们的长相又不完全相同。4.1. 节课老师布置同学们在课外调查家庭遗传的特征,现在请同学们汇报一下调查的情况。(出示课件:表格)4.学生汇报。(先可以让学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找一-两个代表全班交流。)5.分析自己的调查记录,你有什么发现?6.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从种瓜得瓜说起,希望我们大家有更多新的收,获。(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观察植物的遗传和变异。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人的遗传和变异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自然界的植物也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来观察植物的遗传和变异。老师带来了一些植物和植物图片。观察之前请同学们先思考: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观察?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可能会谈到观察同种植物不同植株的相似与不同,也可能会谈到同一植株上的叶、花、果等,这都可以。)2,分组观察植物实物(出示课件:表格),同时把表格分发给各小组。.叶茎花根颜色大小形态(1)小组合作观察,填写表格,记录植物的特征(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指导。)汇报交流情况:你观察的是什么植物?你观察到了它哪些特征?(3)讨论:同学们刚才汇报的情况中,植物的哪些特征是遗传?哪些特征是发生的变异现象?3.课件展示一组关于植物的遗传与变异的图片,老师一边播放课件一边讲解。三、知识拓展想象一下:未来的生物可能会发生什么变异?(课件展示)让我们一-起步入未来世界,饱览可能出现的植物的遗传和变异物种现象。四、总结延伸1 .欣赏了迷人的植物世界,让我们来回顾一下,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你,学生思考回答。3.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归纳:生物的很多特性是遗传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遗传是相对的。没有绝对性。变异是绝对的,后代不会完全和祖先一样。在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作用下,遗传性状会发生突变或渐变,有些变异能遗传给后代,于是就会产生新物种,是生物不断向前发展。五、布置作业(课件出示:袁隆平照片)你知道这是谁吗?(袁隆平)他有什么贡献?他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请你们课外搜集他的有关资料,将你感兴趣的写在科学文件夹上。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三课找遗传规律,育良种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育种技术是在不断进步的。2、知道生物的遗传是有规律的,知道发现生物遗传规律的是孟德尔。3、知道夏尔、袁隆平利用遗传规律为提高粮食产量作出的贡献。过程与方法1、通过搜集资料和学习遗传知识。2、发现育种技术的进步和遗传规律的掌握程度有关。(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2、意识到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找到规律才能更好地利用规律。教学重点了解育种技术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教学难点教学准备关于嫁接、杂交技术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关于孟德尔探寻遗传规律、夏尔育成杂交玉米、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的资料。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新课导入:在我国,人们很早就利用嫁接的方法改良果树的品种,利用杂交的方法选育动物良种。出示课件,播放一-组关于嫁接、杂交技术应用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这些方法,是否改变了果树(或动物)的品种?人们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一、孟德尔找遗传规律1、学生自由阅读58面的文字。2、读了这段文字,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这个问题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孟德尔的发现。学生对孟德尔的发现过程和内容肯定感兴趣,这里并不要求告诉学生,老师要鼓励学生课外搜集资料了解。)3、提问:孟德尔的伟大发现给我们什么启示?4、介绍杂交玉米。先让学生阅读书59面的相关文字,然后老师播放关于杂交玉米的图片给予讲解。5、夏尔育成杂交玉米使产量大幅提高的史实,说明了什么呢?6、补充讲解一些杂交植物提高产量的事实。可以先问一下学生,看学生是否知道一些,然后根据情况予以适当的补充。二、杂交水稻之父一袁隆平1、同学们,上一节课布置同学们搜集了关于认识袁隆平的资料,谁能介绍一下这位科学家呢?2、学生就知道的加以介绍,老师适当纠正、补充。3、袁隆平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你了解杂交水稻吗?4、老师播放课件,介绍杂交水稻。5、了解袁隆平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现在请同学们将你课前搜集的资料拿出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看哪个小组整理得又快又好。6、学生分小组整理。7、袁隆平通过杂交育种使水稻获得了哪些优秀品质呢?现在各小组说-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说的多而准。8、学生汇报,老师相机整理并板书。9、好了,我们知道了杂交水稻的优良品质。现在评一评哪个小组说的多而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第二单元沉与浮使用人:主备人:教学内容第一课谁沉谁浮教学目标一、教学目标1 .科学知识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2 .科学探究依据生活经验对常见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情况进行猜想,能通过实验检测并据此将物体分类。针对“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3 .科学态度、STSE乐于探究物体(材料)的沉浮情况。实事求是,用数据支撑观点。教学重点知道可以按沉浮情况将物体分类。知道浮起来的物体中,有的漂浮能力更强。教学难点针对“浮起来的物体,谁的漂浮能力更强”的问题,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设计单一变量的实验方案。能按照完善好的对比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获得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第一次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水槽、水);第二次实验材料(相同形状和体积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水槽、水、相同规格质量的重物一一回形针或垫圈、镶子);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1)朗读:一物沉于水,一物水中浮,二物捆一体,是沉还是浮?(2)谈话引入: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现在让我们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二)新课学习1.观察不同物体的沉与浮(1)实物展示实验材料:苹果、梨子、蜡烛、松木块、小石块、塑料尺、回形针等。(2)学生预测并做好记录:上述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3)交待实验注意事项:将物体放入水中后再松开,不触底就算浮;逐一实验,擦干水迹;做好记录。(4)实验验证:将上述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物体的沉浮情况并记录在活动手册中(用箭头表示沉浮。向下表示沉,向上表示浮)。(5)交流实验结果: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6)分析实验结果,将物体按沉浮情况分类。(7)小结:预测有可能出错,例如苹果,预测它下沉,但却浮起来了。(8)讨论:浮起来的物体中,谁的漂浮能力更强?2.比较它们的漂浮能力(1)提供材料:形状和体积都相同的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2)分组讨论,初步设计实验方案。(3)案例示范:讲解教材PIl的实验方案。a.我们的问题: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谁的漂浮能力更强?b.我们的猜想: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c.实验材料: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水槽,水,回形针或垫圈(重物),镜子。d.实验方法:对比实验。分别在三种不同的材料上添加重物。e.不改变的因素:三种材料的形状和体积、水量、重物的规格及添加方法要一样。f要改变的因素:材料本身。g.实验步骤:往水槽里倒入适量的清水,待水面静止后,放入松木板,待其漂浮状态稳定后,用镶子夹取重物轻轻加在松木板上面的中间位置,逐次添加,看它最多能承载多少重物而不沉。用同样的方法依次比较另外两种材料。(4)完善自己的实验方案,写在活动手册上。(5)开展实验,将数据记录在活动手册中。(6)交流:分析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7)小结:松木板、泡沫板、塑料板三种材料中,泡沫板的漂浮能力更强。(三)整理,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二课改变沉浮教学目标L科学知识: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知道潜艇、钢铁轮船、水泥船、独木舟、水密隔舱等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2 .科学探究:基于任务驱动,能设计更多“让它沉下去”“让它浮上来”的方案。能将改变沉浮设计方案的主体内容以结构设计图的方式呈现。3 .科学态度、STSE:有对物体沉浮变化及其关系进行科学实践的兴趣。能从不同角度提出改变沉浮的新思路和新方法。愿意合作与分享。从独木舟、水密隔舱、钢铁轮船、潜艇等科技史中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教学重点知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知道潜艇、钢铁轮船、水泥船、独木舟、水密隔舱等都是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产品。教学难点基于任务驱动,能设计更多“让它沉下去”“让它浮上来”的方案。能将改变沉浮设计方案的主体内容以结构设计图的方式呈现。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带盖的空瓶子、水槽、水、橡皮泥、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I)提问引入:上节课我们了解到物体放入水中,有的沉,有的浮。那么我们怎样让浮的物体下沉、沉的物体上浮?(2)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 .让它沉下去(1)情景展示:带盖的空矿泉水瓶浮在水面上。(2)分组讨论:浮在水面的瓶子,怎么让它沉下去?(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空瓶子的结构使它下沉。(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拓展:介绍沉浮自如的潜艇。当潜艇主压载水舱注满水时,潜艇从水面潜入水下。当用压缩空气把主压载水舱内的水排出时,潜艇从水下浮出水面。2 .让它浮上来(1)情景展示:实心的橡皮泥球沉在水底。(2)分组讨论:沉在水底的橡皮泥球,怎么让它浮上来?(3)分组画出结构设计图。即怎样改变橡皮泥球的结构使它上浮。(4)各组展示自己的结构设计图,对比其他组的设计图,优化完善。(5)分组实验:根据完善后的设计,进行实验。(6)小结:物体的沉浮是可以想办法改变的,改变物体的沉浮可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7)课件展示教材P14上方三幅图。(8)用所学的沉浮的知识谈谈这三种船(水泥船、钢铁船、独木舟)。(9)拓展:介绍水密隔舱结构。水密隔舱,这一船舶结构大约发明于我国唐代,宋代以后在海船中被普遍采用,是我国在造船方面的一大发明。从18世纪开始,中国先进的水密隔舱结构逐渐被欧洲乃至世界各地的造船工艺所借鉴,至今仍是船舶设计中重要的结构形式。由于舱与舱之间严密分开,因此在航行中,特别是在远洋航行中,即使有一两个舱区破损进水,水也不会进入其他舱区。使得船的整体仍然保持有相当大的浮力,不致沉没。(三)整理,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教学内容第三课制作航道浮标教学目标L科学知识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2 .科学探究观察航道浮标实景图,能合理推测、分析其结构和功能。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能根据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完善自己制作的航道浮标。3 .科学态度、STSE有对事物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观察和推测的兴趣,能创新完成航道浮标的设计与制作,愿意合作与分享。了解航道浮标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便利。教学重点知道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知道航道浮标是工程师利用科学原理发明创造的,我们可以利用材料的漂浮能力或者改变物体沉浮的办法制作航道浮标。教学难点能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制作航道浮标,能用结构设计图、流程设计图表达自己的创意与构想,并将自己简单的创意转化为模型或实物。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教学课件。学生准备:记录笔、活动手册。教学过程设计二次备课(一)教学导入(1)播放轮船进港的视频,引导观察画面中的航道浮标(让画面静止)。(2)提问:大家知道这种物体叫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3)讲解:这个物体叫航道浮标。航道浮标漂浮于水面,锚定在指定水域,用以标示航道范围、浅滩及碍航物等。(4)课件展示教材P15往水中投放浮标以及投放后的两幅场景图。想一想,它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5)学生自由发言。(二)新课学习1.导入活动:了解航道浮标的结构及功能(1)观察外部特征。观察教材中的两张照片或者播放相关影像资料。(2)交流:航道浮标的外部特征是怎样的?(3)小结:航道浮标上部窄小而高且采用框架式塔型结构,中部宽大、密封,底部细长、密封,中部往下还有铁链。浮标投放后以后,中部也有约一大半浸没在水中。(4)推测航道浮标内部结构及所有结构对应的功能。(5)交流:航道浮标是怎样保持在水面漂浮不倒却又不被水流冲走的?(6)小结:从外部特征来看,应该是上轻下重、重心低。金属制作,要漂浮,必须是中空。投放以后,主要是上部露出水面,说明上部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指不,中部及以下结构的功能主要是漂浮及稳定。(7)补充介绍:出示相应的航道浮标锚系布局图。教材中提供的是用于海上助航的,没有内河助航的,我们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予以补充了解。2.设计制作航道浮标(1)介绍供选择的制作材料:泡沫塑料块、牛奶盒、空矿泉水瓶、空易拉罐、空玻璃瓶、配重用的水,锚系用的线和石块等。(2)各组选择所需材料,讨论设计方案。要求先画出结构设计图,再画出流程设计图。(3)交流设计方案,初步制作。(4)案例展示。课件展示教材P16上方的三幅设计图,并讲解。鼓励多样化。(5)思考并讨论:上面的三幅图还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吗?(缺少颜色标识)(6)拓展:介绍我国对航道标志颜色及光色的规定。中国海区水上助航标志规定:船舶从海上驶近或进入港口、河口、港湾或其他水道时,称为顺航道航行,左舷为航道左侧,右舷为航道右侧。航道左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红色,航道右侧标的标体、顶标、灯光均为绿色。(7)各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作品。(8)展示制作成果。(三)整理,下课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注意事项

    本文(湘科版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遗传与变异》教案设计.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