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校考试作文佳素材:新时代先锋人物素材汇编.docx
-
资源ID:1138825
资源大小:32.40KB
全文页数:10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2019年高校考试作文佳素材:新时代先锋人物素材汇编.docx
2019高考作文佳素材:新时代先锋人物素材汇编用愚公精神创造生命奇迹一一甘肃古浪六老汉播绿八步沙的故事2019年03月29日09:16来源:光明日报在甘肃省古浪县境内的黑岗沙风沙口,八步沙第二代治沙人用稻草压沙。新华社记者范培珅摄八步沙是腾格里沙漠南缘凸出的一片沙漠,是甘肃古浪县最大的风沙口。“一夜北风沙骑墙,早上起来驴上房是昔日八步沙的真实写照。20世纪80年代,六位年逾半百的当地农民不甘心世代生活的家园被黄沙吞没,立下治沙誓言,卷起铺盖挺进八步沙,用愚公精神在这里创造生命奇迹。矢志不渝咬定治沙不放松38年前的八步沙,风沙漫天,沙进田无。面对日益严峻的存在危机,郭朝明、贺发林、石满、罗元奎、程海、张润元六人,在沙漠承包合同书上郑重掘下指印,承包治理7.5万亩流沙,组建八步沙集体林场。那一年,郭朝明年纪最大,有61岁,而最小的张润元也已年近50。“谁都没见过沙漠里面能长出树苗苗!郭朝明老汉的儿子郭万刚回忆,撼了红手印后的那几天,父亲经常躺在炕上对着顶棚发呆。六老汉不怕吃苦,但最怕的是栽在沙漠里的树苗活不了。“一步一叩首,一苗一鞠躬,带着悲壮又神圣的心情,六老汉把一棵棵小苗埋进沙窝窝里,在沙漠里栽下一万亩树苗。“本来能成活七成,然而一场风沙过去,活过来的树苗连30%都不到了。张润元说,望着所剩无几的树苗,我们没有灰心,反而觉得只要有活的,就说明这沙能治,信心更足了。六老汉在失败中摸索,他们发现,草墩子旁边的树苗成活率很好。第二年就在树窝周围埋上麦草,把沙子固定住,树苗的成活率明显提高。“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也成为最经济实用的治沙工程技术措施。在沙漠中种树难,管护更难。为了保护辛辛苦苦种下的林子,六老汉吃住都在沙地里。他们在沙地上挖个坑,上面用木棍支起来盖点茅草当房子,再放3块砖支一口锅,饿了就烧点水,啃个馒头,一日三餐在沙窝窝里解决。张润元回忆:“有时候半夜突然起大风,茅草被卷得七零八落,我们只能头顶被子,在冰冷的地坑里挨到天亮。"直到1983年,在古浪县林业局的帮助下,他们修建了三间房子,居住条件才有所改善。郭万刚说,在六老汉的眼里,八步沙就是他们的“命”。即便是90年代面临资金困难,没有经济收入的时候,他们守着千万元的绿色财产,也没伐一根柴、没拔一棵草。1990年,石满老汉被诊断出肝硬化晚期,仍坚持进沙漠巡林,他说:“一天看不到我的林子,就心里发慌。到了1992年夏天,他永远地离开了八步沙。临终前,石老汉留下遗愿:“我要把八步沙的林子都看见。如今,石老汉安息的地方离他的家很远,离八步沙的树很近。“黄沙不退人不退,草木不活人不走”。六老汉用十年的时间,征服了曾经每年以7.5米速度向南推移的八步沙,4万多亩沙丘披上了绿装,周围7800亩土地和4个村镇得以保护。薪火相传终将沙漠变绿洲“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眼看着八步沙的树绿了,老汉们的头也白了,他们舍不得这片林子。贺老汉做手术前,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我身体不行了,治沙的事就交给你了,你得给我把八步沙看好。石老汉病倒在沙岗上,他告诉儿子:“你要好好干,不要把我们干下的这些事情丢掉了!郭老汉让儿子辞了供销社的工作,回到八步沙继承他的治沙事业。他病卧在床,反复交代:“我走了以后,你和后生们,一定要把八步沙管好!罗老汉弥留之际,握着儿子的手,仔细叮咛:“我们这辈子不行了,就往下传,要一代一代地传下去!1991年、1992年,贺老汉、石老汉因过度劳累和肝病相继离世,郭老汉和罗老汉于2005年和2018年先后去世。第一代治沙人六老汉四个走了,两个年纪大了,干不动了,但7.5万亩的八步沙才治了一半。张润元说:“治沙就是个苦力活,得有耐心、苦心和坚持心。正是因为这一股执拗劲,六老汉把治沙的重任交给了自己的下一代,他们约定:不管多苦多累,我们六家人必须要有一个继承人,把八步沙管下去。为了完成父辈人的遗愿,郭老汉的儿子郭万刚、贺老汉的儿子贺忠祥、石老汉的儿子石银山、罗老汉的儿子罗兴全、程老汉的儿子程生学、张老汉的女婿王志鹏,接过了治沙接力棒,成为八步沙的第二代治沙人。在郭万刚等第二代治沙人的努力下,2003年,7.5万亩八步沙的治理任务完成。如今的八步沙已经形成一条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8公里,林草良好的防风固沙绿色屏隙。郭万刚他们又主动请缨,向腾格里沙漠风沙危害最为严重、远离林场25公里的黑岗沙、大槽沙、漠迷沙三大风沙口进发。自2003年至今,完成治沙造林6.4万亩,封沙育林11.4万亩,栽植各类沙生苗木2000多万株,造林成活率65%以上,林草植被覆盖度到达60%以上。郭朝明的孙子郭玺也是林场的一员,他和林场的一群大学生参与到防沙治沙的事业中,成为八步沙第三代治沙人。以前从没治过沙的他们积极向父辈们请教,学习治沙经历,从六老汉时代的一棵树,一把草,压住沙子防风掏,到现在的打草方格、细水滴灌,地膜覆盖等,第三代治沙人的治沙方式,在父辈的根基上不断创新。多年来,八步沙三代愚公已经累计完成治沙造林21.7万亩,管护封沙育林草37.6万亩,八步沙林场开展为古浪唯一一家由农民联户组建的生态公益性林场,也成为甘肃省农民联户承包治沙造林的典型之一。“当年风沙毁良田,腾格大漠无人烟。要好儿孙得栽树,谁将责任担两肩。六家老汉丰碑铸,三代愚公意志坚。传唱在古浪县的古浪老调,唱的是六老汉祖孙三代植树造林、治理沙漠的故事,他们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创造了荒漠变绿洲的生命奇迹,而八步沙的精神也将染绿更多沙丘。这古都因你浓墨飞扬一一时代楷模"北京典范优秀群体素描2019年02月21日16:38来源:新华网原标题:“这古都因你浓墨飞扬一一“时代楷模北京典范优秀群体素描他们,不是孤立个体,是50位首都市民组成的荣耀群体。他们中有不断创新的科学家,有致力于公益事业的企业家,有扎根基层的社区干部,有普通工人、农民和创业者20日被中央宣传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的北京典范优秀群体,就是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群体。他们是近5年来首都基层干部群众举荐的26万“身边典范中的代表人物。执着与坚持:平凡中见伟大在永定河支流妫水河畔,张山营镇小河屯村的贺玉凤从1996年沿河捡垃圾,一捡就是20多年。一开场,家人觉得捡垃圾“丢人,在她的坚持下,不仅村民理解了她对青山绿水的爱,还吸引来素不相识的志愿者成立了“志愿服务队,共同传递环保理念。在朝阳区呼家楼街道殷金凤工作室的接待簿上,一桩桩、一件件居民的诉求与解决方法清晰可见。工作18年,这位社区书记心里装着居民的苦与乐,让原本怨气多,矛盾多的老旧社区面貌焕然一新。作为偏僻的公交线路上唯一的驾驶员,刘宝中10年来坚持在“孤独中服务群众。他说,公交车就是他的舞台,让每一位乘客安全出行、满意乘车是他最大的心愿。因意外失去双臂的女孩夏虹,凭着顽强意志成了运动健将,屡次参加全省、全国残疾人运动会并夺得冠军。她还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技艺,培训了上千名剪纸学员。普通家庭主妇田琴,十几年来照顾着父母、公婆、爷爷等7位身患重病的老人,用孝心与毅力为濒临绝境的家庭撑起一片天。因截肢而中断运发动生涯的夏伯渝,69岁登上珠峰之巅,成为极少数登上珠峰的双腿截肢者之一平凡中见伟大一一“北京典范优秀群体的故事令人动容。责任和信仰:成就辉煌传奇“一周工作7天,从早7点到晚7点一一生物制药领域专家谢良志带着团队,用整整15年时间,成功研制出治疗血友病的平价药,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时代给了我机遇,我深感责任重大。谢良志说。将生命融入国家开展、人民所需,是“北京典范优秀群体可贵的精神追求。作为我国运载火箭大喷管焊接领域的专家,技术工人高凤林先后为130多枚火箭焊接过“心脏,攻克了航天焊接200多项难关。这位大国工匠说:“岗位不同,作用不同,心中只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荣耀。古建技师吴书瑞,从事古建彩画工作40余个春秋;李东方20余年扎根戈壁,为国宝造像72岁的超声科专家陈敏华说: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我们的患者,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造福患者,为国争光一一这是一种责任和信仰。爱心与奉献:唱响时代之歌中日友好医院皮肤科专家张晓艳有一个梦想:“让医疗资源匮乏地区的群众,有时机问诊知名医院的专家。她发起成立了“全国社区医疗服务志愿团,聚集了900多名医疗专家,为贫困地区送去关爱。企业家廖理纯投入千万元资金从事环保公益事业,先后带着330余批志愿者、1.2万余人次走进内蒙古,在一片片荒漠中种下希望的种子。“90后青年团队“夕阳再晨,热心帮助社区老人手机挂号、电子支付,带动了全国19个省市的100余所高校志愿团队,为超过20万名老人开展科技助老服务,努力实现“帮老人跨越数字鸿沟的梦想。为了救助素不相识的人,血型为RH阴性血的韩冰无偿献血逾20年;为了帮助贫困学生求学,北京大妈孙晓兰与亲友坚持助学20年;为了帮助盲人等群体感受艺术魅力,任士荣在社区义务教琴20余年。“这生活因你淡妆清香,这古都因你浓墨飞扬?北京典范?的主题歌传扬在大街小巷。北京典范优秀群体,温暖社会,感奋人心!(新华社北京2月21日电记者赵琬微)管华诗:中国蓝色药库追梦人2019年02月17日10:21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管华诗:中国“蓝色药库"追梦人【新春访名家】1月29日,腊月二十四,与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约定的采访由家里改到了中国海洋大学浮山校区。“这都快过年了,您若何还在实验室里记者关切地问。“有事干多充实,年前还有不少工作没干完。"80岁的管华诗看上去精神矍铳,笑呵呵地将记者迎进门。海洋孕育着丰富的药用资源,是一个巨大的“蓝色药库,开发海洋药物,有望成为解决人类疑难病症的希望。2016年,管华诗建议并发起实施中国“蓝色药库开发方案。该方案聚焦“蓝色药库开发的重大科学问题,紧紧围绕突破并着力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蓝色药库开发关键技术体系,针对严重危害人类安康的重大疾病,系统培育、聚集开发、创新研制一批重大海洋药物,并同步建成以“蓝色药库资源实体库和大数据库为核心的国际首个海洋药物信息系统等重点任务,展开多学科、多主体、多目标的协同研究。“我最近主要忙两件事,一是完成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971的申报批文,为新药进入市场做好各项准备;二是分别从国家、山东省、青岛市不同的层面为'蓝色药库的打造做好起步性工作。管华诗说,从国家层面,在原有工作的根基上,进一步完善中国“蓝色药库开发方案建议书,希望能够将这个工程申报列入国家科技方案;从山东省角度,编写“蓝色药库的地方开展方略,旨在通过海洋药物产业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振兴;立足本地,希望青岛能够成为全国“蓝色药库开发试点城市。“我是山东夏津人,1964年毕业于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并留校,担任老科学家李爱杰先生的助教,教本科生生化实验课。管华诗回忆说,1978年10月,他主持的研究课题获得全国科技大会奖,这个奖励对当时还是科研新秀的他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励。自此,海洋科研便成为管华诗的热爱和追求,他也逐步成长为中国现代海洋药物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971的成功证明了海洋药物开发的巨大空间和无限潜能。管华诗说。2018年7月17日,中国海洋大学的管华诗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绿谷制药联合研发的治疗阿尔茨海默症新药971顺利完成临床3期试验。此次试验完成,意味着该新药研制已经迈过了最关键的一步,预示着中国科学家找到了阿尔茨海默症的“解药。“目前我们正在进展971市场化之前的冲刺工作。管华诗说,如果一切顺利,我国第一个抗老年痴呆海洋药物、全球第14个海洋药物很快就会面市。自2005年9月开场,管华诗团队就构建了中国“蓝色药库中的海洋糖库。这些寡糖化合物中,有70%是世界范围内的首次发现,中国科学家为世界海洋糖类物质的探索,作出了中国奉献。从投身于海藻中提取碘的协作到我国第一个现代海洋药物PSS(藻酸双酯钠)的诞生;从开创我国海洋药物学科到编纂海洋药物专著?中华海洋本草?;从筹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到创立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管华诗的毕生情感所系,都在“生命摇篮的水域深处。“我今年正好80岁,早该退休了,卸下一些头衔,不用操那么多心了。但是在中国蓝色药库的建设上,我是退而不休的。管华诗说,“海洋是生命的摇篮,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也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存在、开展和盛衰休戚相关。领袖考察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不仅是对实验室的鼓励,对海洋界、科技界来说,都是一个莫大的鼓舞。我能够体会到领袖深沉的海洋情怀,我们一定不会辜负领袖的期望,为实现中国人共同的海洋梦想而奋斗。回家过年一一时代楷模王仕花带全家春节坚守开山岛2019年02月12日09:26来源:光明日报原标题:“回家过年大年三十晚上,“时代楷模王仕花和儿子王志国受邀参加了中央播送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对着电视镜头,王仕花向全国人民认真地敬了一个礼。从20多年前在收音机里听春晚,到岛上通了电在电视上看春晚,再到现场看春晚,王仕花感觉像是“在做梦。她反反复复说自己和丈夫王继才就是“普普通通的人,做很普通的事,但是党和人民却时刻关心我们,大家没有忘记老王。虽然人在北京,心却在开山岛。大年初一早上5点多,王仕花便和儿子坐上了回江苏的飞机,辗转一整天,回到家乡连云港灌云县。年初二,王仕花匆忙捎上早已备好的年货,叫上联系好的船只,带着一家人上岛。“老王是在岛上走的,我要回去陪他过年。在王仕花心里,丈夫32年孤岛守海防凭的是心中那股不变的信念:“家就是岛,岛就是国,守岛就是卫国。开山岛早已成了她和老王的家,过年就要回家。往年春节,两口子迎接新年的方式,一是在岛上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二是早上升旗时,换上一面崭新的国旗;三是两个人包点饺子,倒上一杯酒,就算是庆祝过年了。今年是王继才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按照当地的习俗,王仕花没有贴春联,也没有挂红灯笼,她回到岛上的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一面新国旗,带着全家人,和轮班值守的3个民兵一同去后山升旗。“跟奶奶一起去升旗,3岁的孙子第一次在岛上过春节,痴痴地望着国旗一点一点升起,不吵不闹。儿子王志国完成升旗仪式后,就匆匆坐来时的船下了岛,赶回部队值班,“父亲虽然去世了,但他的精神始终在我心里,他说自己要用行动圆父亲惦念一生的参军梦。儿媳忙着张罗起迟到的“团圆饭。“一家人就要团团圆圆的。王仕花给老王摆了一副碗筷,倒了一杯酒,点了一支烟,“他以前不喝酒不抽烟,上岛这么些年,太孤独了,就好个烟和酒,但一辈子守岛,舍不得吃穿,王仕花说。“过年了你们却不能和家人团聚,我替老王谢谢你们!饭桌上,王仕花给自愿守岛的3个民兵敬了一杯酒,借着酒,把守岛的点滴讲给大家听。“他们真的很不容易,我们能做的就是好好履职,把楷模的精神传承下去。在守岛民兵们的心中,王继才、王仕花既是典范,也是家人,守岛既是工作,也是护家。“老王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这岛,如今虽然老王走了,但让王仕花欣慰的是,今年过年,不但多了一同守岛的民兵,多了很多、短信祝福,儿媳更是特地额外多请了两天假,带着孙子在岛上陪自己。“也很愧疚,天太冷了,岛上用电紧张,空调不若何敢开,我和老王也习惯了省电。春节期间,连云港供电公司专门派人到岛上保障供电。“现在4G信号有了、冰箱有了、电视信号也正常了。王仕花告诉记者,“等天暖和一点,他们说要来岛上再把设备升级一下。海水淡化也已经被提上日程,“往后不用再搜集雨水或者搬桶装水了,老王知道了,一定很快乐。大年初七,轮到下一班值守的民兵上岗。王仕花说,她也要和这一班民兵一同下岛,“太阳雨集团邀请我去宣讲老王的事迹,我要去,我和老王很感谢他们"!原来早在2015年,这家当地的太阳能支柱企业就来岛上“送温暖,两口子第一次在岛上洗上了热水澡!半年来,除了守岛,王仕花干得最多的事就是宣讲丈夫守岛的故事:“我和儿子加起来已经讲了60多场,我要把老王的故事讲下去,把开山岛守下去!采访完毕,王仕花告诉记者,其实这次上岛,她还有一个心愿:“今天大年初六,是我的生日,年年过生日,老王都会给我下一碗面,我们在岛上喝点酒今年生日,还想让老王陪我过。岛上飘起了雪,王仕花拭去泪水,静静地说,下雪天,岛上冷,但是只要自己在岛上待着,就觉得老王还在身边,只有回到岛上,心里才踏实。(记者郑晋鸣)用生命履行援疆的使命2019年02月07日09:07来源:天津日报原标题:用生命履行援疆的使命从天津援疆581天,瘦了16斤,周末当晚发病前刚从新疆农产品销售装车的现场赶回时间凝固在2019年1月6日23时。被轮椅推进急诊室后,于田县招商局副局长席世明的脑部已被鲜血充盈,虽经全力抢救,1月14日上午,他还是走了,终年43岁,距万家团圆的节日仅剩20天。马不停蹄的周末杭州富阳邦尼工艺品总经理赵钢说,“我第一次来于田考察时,席世明陪我一个礼拜跑遍了全县13个乡。新疆地方大,每天天不亮出发,晚上十一二点才回来。他到哪都很熟,无论是机关还是跟维吾尔族群众都能打成一片,我也好似没见过他休息。看到像席世明这样干实事的干部,我第二次考察时就决定了投资,现在一栋主厂房己建起来了。但公司总部的管理人员都怕远不愿来,遇到点事儿我只能求助老席他们援疆干部年近50的赵钢是转业军人,走南闯北多年,说着说着不觉语带哽咽。1月6日星期日,早上很早席世明便到一家企业考察。中午回来,他和大家一起在小食堂吃饭,像平时一样有说有笑。饭后,组里的王峰医生给别人量血压时也顺便给席世明量了一下,“结果还不错。他说自己这两天事多没顾上吃降压药,当时我还劝他不要大意,药还是要按时吃。他说要回去赶两个比较急的件,后来说啥没听清,就走了事后看他的电脑,原来还负责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后勤工作的席世明是赶着汇总整理?援疆干部人才工作季报表12018年4季度)?和?天津援疆于田工作组休假情况安排表?。当晚9点54分,席世明感到不适,在去往于田县人民医院的路上,他一直扒着车窗呕吐,医院检查结果为“蛛网膜下腔出血。1月7口清晨5点20分,席世明被转至和田地区人民医院救治。1月7日下午,席世明的爱人马艳玲和儿子乐乐先后抵疆。马艳玲说:“我真的没想到他会主动提出援疆。因为婆婆当时都80岁了,去新疆的时候孩子才9岁.带着温暖而来席世明病重入院,村民们非常难过。于田县托格日杂孜乡托万库木巴格村的图尼萨汗巴拉提还没说话就哭了。每个援疆干部入疆后都要与维吾尔族贫困户结为亲戚,定期上门看望,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图尼萨汗一家是席世明的亲戚。托万库木巴格村曾是一个比较封闭的村庄,村民大多不愿外出打工,但图尼萨汗相信席世明的话,她先是允许女儿和女婿一起前往广州打工,后又同意小儿子去阿克苏地区打工。“女儿说他们两口子一个月能挣7000多块人民币;小儿子在阿克苏一个月也能挣几千元,这都是席世明给我做的工作。现在图尼萨汗家已脱贫,盖起了新房,家里还养着驴和成群的鸽子,日子越过越红火。博斯坦艾日克村的古丽阿依木等人与席世明曾有过7天短暂而快乐的相处2018年国庆节期间,席世明带着该村的12名村民前往天津参加“津和民族团结周活动。席世明病重的消息传来,古丽阿依木难过得哭了,“当时我们全都带着孩子,他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带着他们去玩全国第九批援疆总指挥曹远峰在席世明住院期间前往探望,“席世明同志是天津援疆干部的缩影,也是全国第九批4600名援疆干部的缩影。以时代楷模”为典范奋进新时代2019年01月28日14:08来源:四川日报原标题:以“时代楷模为典范奋进新时代学习其美多吉什么其美多吉展现了新时代奋斗者努力奔跑、追梦圆梦的良好风貌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使命担在肩上、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群众,奉献社会1月25日,中央宣传部授予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邮政分公司邮车驾驶员其美多吉“时代楷模称号。其美多吉的先进事迹在我省邮政系统、交通运输系统引起强烈反响。广阔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其美多吉为典范,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奋斗姿态,奋进新时代、开拓新征程。“其美多吉坚守雪线邮路30年如一日,不畏艰险、为民奉献、忠诚担当、团结友善,是几代邮政人以实际行动忠实履行普遍服务的集中表达。1月25日,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分公司党组学习其美多吉先进事迹座谈会上,干部职工纷纷表示,在看似平凡的岗位上,其美多吉展现了新时代奋斗者努力奔跑、追梦圆梦的良好风貌,使“老xx精神、"两路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风采,展现了“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和“情系万家、信达天下的使命担当,是企业广阔党员干部学习的典范。这些日子,“其美多吉成了他所在的甘孜邮政干部职工中提得最多的名字,他们纷纷以其美多吉为典范,立足岗位,才鲁起袖子加油干。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甘孜州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显华告诉记者,甘孜邮政要率先掀起学习其美多吉先进事迹的高潮,团结带着全州邮政干部员工抓好开展、搞好管理、履行好普遍服务义务,为中国邮政的开展奉献甘孜力量。“人在车在,邮政在使命在。中国邮政集团公司甘孜州分公司职工唐平表示,自己将继续向其美多吉学习,将“人民邮政为人民这份使命担在肩上、记在心中、落实到行动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四川省甘孜县邮政分公司储蓄营业员吴凯是一名新入职的邮政员工,也是其美多吉的同事。吴凯表示,以“时代楷模其美多吉为典范,立足本职岗位,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中国交通报四川记者站记者扎西美朵曾经采访过其美多吉。最让她难忘的是,在邮路上其美多吉曾面临生命不安全,但伤愈后他没有离开,而是重回岗位,又开起了邮车。她表示,要学习其美多吉敬业爱岗的精神,干好本职工作,建设美丽家乡。春节即将降临,可古蔺至习水高速公路赤水河特大桥建设工地依然一派繁忙景象,四川路桥施工处处长郭勇说,通过媒体报道了解了其美多吉的感人事迹,作为交通建设者,要学习他不畏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采取一切方法抑制建设困难,早日保质保量地建成南下高速公路大通道。(记者郝勇王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