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

    • 资源ID:1126960       资源大小:342.59KB        全文页数:5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

    1 .石头【教学目标】1 .知道石头无处不在,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2 .能够从形状、大小、颜色、斑纹、质地等方面观察与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3 .学会用气泡图描述石头的特征,开展结构性观察。4 .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给石头分类,通过分类活动,发现石头的共同特征。5 .通过看视频,能够举例说出石头的用途。【教学重点】用气泡图结构性观察、描述一块石头的特征。【教学难点】知道要按照一个标准对多块石头进行分类。【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石头一套、放大镜1个、记录单若干张。【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1 .小朋友,这些你们认识吗?(出示石头图片)有的石头很大,有的石头很小,还有的石头漂亮极了!(出示雨花石图片)2 .你用石头玩过游戏吗?都玩过什么游戏?3 .小石头真有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石头。(板书课题:石头)设计意图:通过交流在哪里见到过石头,用石头玩过什么游戏,逐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话题上。二、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1 .石头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其实有很多的小秘密,只有善于观察的小朋友才能发现!2 .你会观察么?为了更好地观察,今天,我特地请来了一个新朋友:(PPT出示气泡图,请小朋友看1分钟)看明白了么?3 .那我们一起来看看,椭圆形其实说的是石头的形状(贴板书“形状”),比鸡蛋大一点说的是他的(大小)(贴板书“大小”),土黄色说的是它的(颜色)(贴板书“颜色”),不太光滑说的是表面(贴板书“表面”),有黑色的斑点说的是它的斑纹(贴板书“斑纹”),当然,如果你还有什么发现,可以写在这个气泡里面(贴板书“4 .等一会,请材料小组长领一盒石头,每个人选一块,你就观察这一块石头。5 .可是我们会遇到问题,世界上的石头有很多,所有的石头都是椭圆形?所有的石头都是土黄色?所有的石头都只和鸡蛋比大小么?6 .如果你在观察后,写气泡图时遇到了困难,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与学生一起梳理常见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表面、斑纹等,并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石头特征的观察。)7 .如果有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实在有困难可以先求助同组的人。8 .(实物投影)哪个小朋友能用气泡图,说说自己观察的那块石头!设计意图:学生对石头并不陌生,但不一定就一块石头展开过仔细观察;他们也许能说出石头的某个特征,但不一定能针对一块石头从各个方面描述其特征。本活动设计旨在给学生创造一个结构性观察的机会,引导学生在气泡图的帮助下,有顺序地、从多个方面观察和描述石头的特征J四、给石头分类1 .所有的小朋友都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好。小朋友观察那么久,我们来放松一下,先来做个小游戏吧!(请男生举手!请穿红衣服小朋友举手!请第一大组小朋友举手!)2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做分一分,把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按照了性别、衣服的颜色、是哪一个组的区分了。在分类的时候,每一次就按照一个特征来分一分。3 .游戏做完,我们再来看看,刚刚我观察的是一块石头,当我们有一堆石头的时候,我们就先做点事,给他们分分类!4 .如果你给石头分类,你会按什么来分?5 .请把你手中的石头放回到材料盒中。记住,每次按照一个特征来分!设计意图:“石头”这个词既可以指石头的个体,也可以指总体。按照某一个特征将一堆石头分类,给学生创造了在比较中进一步观察和描述石头特征的机会,从而促进了他们对石头的认识o五、了解石头的用途I.石头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处呢?(通过PPT了解一下)你还知道石头的哪些用途?设计意图:这里给学生提供一组石头用途的图片,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说出石头还有哪些用途,让学生意识到石头对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是非常重要的。六、小结1.看来小小的石头在我门的生活中用处还真不少,以后的科学课上,我们还要继续观察和研究关于石头更多更好玩的秘密!【板书设计】1.石头2.玩泥巴【教学目标】1 .意识到泥土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物质。2 .通过筛泥土的活动,知道天然的泥土中混合着各种物体,泥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的物质组成的。3 .做捏泥塑的活动,感受泥的特点。【教学重点】在玩中感受到泥土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用泥土捏一个泥塑物品。【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泥土(一次性餐盒分装)、一次性桌布、一个捏好的泥塑小组:一套筛子(3个,筛孔大小不同)、2个塑料盆、一杯适量的水。【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唤起生活经验(5分钟)1.小朋友们一定都很喜欢大自然吧!因为大自然总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有趣的事物。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周末,几个好伙伴相约一起来到户外去玩泥巴,我们来看一看,他们是怎么玩泥巴的?(土堆,浇水活泥巴,捏小乌龟)2 .你玩过泥巴吗?3 .泥土覆盖在地球表面,不仅为动物植物提供了生活的家,还可以成为我们手中有趣的玩具。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泥巴”(贴课题),捏一个你最喜欢的造型。二、筛泥土1 .瞧,我用泥巴捏的小章鱼可爱吗?这是我用我家楼下花园里的土。你们可以直接用它来捏造型吗?(实物投影一些含有石块、树枝的土)生:不行,土里有树枝,有石头,会戳到手。生:不行,还要倒点水。2 .没错,树枝、石头等都不是泥土,我们要先把他们挑拣出来。(板图:拣jian)有些大的土块要用手捻捻碎(板图:捻nidn)。这样就行了吗?3 .PPt出示两种土(颗粒大小不同)。提问:要用泥巴捏造型,你觉得哪一种土更适合?为什么?生:第二种,更细一点。4 .没错,这是老师处理过的土,才这样细,你猜老师是怎么做的?可不可能是一颗颗拣出来的?你有什么好方法?生:5 .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个神器,它的名字叫做“筛子”。筛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以让比筛孔小的颗粒漏下去。(板图:筛Shai)(播放筛土视频)筛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盆接住漏下来的泥土。筛的时候手臂可以试着左右摇摆,幅度不要太大,不然土就洒出来了。6 .我正好有2个筛子,仔细观察它们有什么不同。生:孔的大小不同。7 .想一想:先用哪一个?后用哪个筛呢?生1:直接用筛孔最小的筛子筛(提醒:如果泥土没有进行初步筛选,大的颗粒很多,会堵住小的筛孔。)生2:先用孔大的,再用孔小的。8 .小结一下,想要得到适合做泥塑的土可真不容易呀!(1)(指着板书)“拣”一一“捻”一一“筛”,筛子从筛孔大的开始用。3个筛子,2个盆,盆交替使用。(2)友情提醒:分工合作,人人参与。筛完坐正,注意卫生。“筛完”:筛到已经没有太多土漏下来为止。注意:筛子上的颗粒不要倒,就放在上面,筛子放一边。下面就请你们来动动手。发:塑料餐盒分装的泥土、3个筛子、2个塑料盆9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10 .看一看:3个筛子筛得的土有什么不同?生:大小不同,筛孔小的筛出来的土就越细。IL(PPt出示实验册内容)是的,不同的筛子可以筛出不同的土,请你来连一连,这里有三个筛孔大小不同的筛子,筛孔依次为大、中、小,用他们筛土,分别可以得到下面几号土呢?学生口答12 .原来泥土是由这些大大小小、粗细不同的物质组成的。三、捏泥塑1 .细土我们已经筛出来了,是不是就可以捏泥塑了?你们试着捏一下,行不行。2 .太干了,太松散了,怎么办?生:加水,像和面一样和泥。3 .水怎么倒?一下全倒进去行吗?生:不行,要慢慢倒,水多了就稀了。4 .时间关系,如果完全自己来筛出合适的泥土,估计得好半天呢,也需要更多的±,所以今天老师提前筛好了一些,补充给每一组。5 .补充说明:先把盆倾斜过来,把土集中在一边。先倒半杯水,用手将泥和水搅拌在一起,泥团变大后不断捏一捏。可以小组共同捏一个,也可以分成四份,每人捏一个。开始发挥你的创造力,捏个你喜欢的泥塑吧。6 .学生操作7 .你发现加了点水的泥有什么变化?生:加水后像橡皮泥一样,可以捏。而干的泥土很松散,不能捏成型。8 .展75作品。四、总结与拓展1 .大家捏的泥塑不好保存,就需要再加工,就成了陶器。烧至700度可成陶器能装水;烧至1230度则瓷化,可几乎完全不吸水且耐高温耐腐蚀。家里的碗经过了高温烧制而成的瓷器。2 .总结:原来随处可见的泥土,经过加工处理后,就可以给我们带来这么多乐趣。今天一起玩泥巴开心吗?【板书设计】2 .玩泥巴拣一一捻一一筛3 .沙子与黏土【教学目标】1 .能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2 .学会描述并区别干沙子和干黏土的特征。3 .能够描述沙子和黏土渗水现象的不同,并试着做出解释。4 .能够举例说出沙子和黏土的用途。【教学重点】能够描述并比较沙子和黏土的特征。【教学难点】做沙子和黏土渗水的实验并试着解释所看到的现象。【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学生材料:每组干沙子和干黏土若干、放大镜、培养皿、用于筛取黏土的器材:广口瓶、铝箔、皮筋、针和培养皿。【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课题1 .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两样物品,你们认识吗?(出示沙子图片)这个是什么?它是沙子。(出示黏土图片)这个是什么?它叫黏土。2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沙子与黏土。(板书课题)二、如何找到沙子与黏土1 .(出示沙子与黏土实物)你们看,老师这里有许多的沙子与黏土,知道我是从哪里找到它们的吗?2 .沙子是我在沙坑发现的,生活中很多地方我们都能找到沙子,你还能说说在哪里见过沙子吗?3 .(课件:图片)介绍生活中哪里能找到沙子。4 .你知道什么是黏土吗?黏土在生活中不容易直接找到,这是我加工得到的。我是怎么做的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播放制作黏土的PPT)设计意图:观察沙子与黏土,首先要教会学生识别这两种物质,这个活动就是让学生指出什么是沙子,什么是黏土。相比沙子而言,黏土并不常见,因此本活动介绍了一种通过“筛”来获得黏土的简易方法,让学生知道黏土是极细的泥土颗粒J三、比较沙子与黏土的不同1 .老师为每组准备了一份沙子和黏土。下面我们来研究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怎么研究?2 .你们的方法都很好,老师这里有三个更具体的方法:(1)看一看,看的时候可以借助放大镜,会用吗?(2)按一按,注意按的时候只要将手指轻轻的触碰沙子和黏土,然后看看你手指上有什么就可以了。(3)捻一捻,向老师这样拇指和食指捏一点沙子或黏土,来回的移动。3 .老师这里还有一张记录单,能看懂吗?这里还为你们准备了6个词语,等会你们可以把词语贴在记录单上。清楚了吗?开始吧!4 .学生研究。5 .学生汇报。设计意图:通过看一看、按一按、捻一捻等方法比较它们的不同,并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沙子和黏土的特征。四、比较沙子与黏土的渗水性1 .是不是只有这么多的不同?不是的,其实还有很多不同,不太容易发现,要想一些别的办法才行。2 .比如,我这里有一些材料,一个透明纸杯,一个塑料盒,我在塑料盒的底戳了几个小洞,有一张圆形纸片,有沙子与黏土,有两杯水。我把它们像这样组装起来,等会同时给两个杯子倒水,会出现什么现象?3 .老师为你们准备了这样的材料,下面我们自己动手去试一试吧。4 .学生动手操作。5 .汇报实验结果。6 .猜猜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7 .(出示放大沙子与黏土的照片)观察一下被放大了很多倍以后的沙子与黏土,你有什么发现?8 .小结:沙子之间的空隙比黏土之间的空隙要大,所以水往下漏的就快。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简单的对比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并比较这两种物质的渗水现象有什么不同。这个活动并不需要上升到对两种物质渗水性、保水性等性质的认识,而是基于此前对沙子和黏土外部特征的认识,描述现象并猜想为什么会这样。五、沙子与黏土的用途1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们是用什么做的。(依次出示沙雕、罐子、泥娃娃、茶壶、沙画等图片)学生猜。2 .你还知道沙子与黏土可以用来做什么?3 .正是因为沙子与黏土有许多的不同,所以生活中我们会用它们做不同的事情。课后你们可以继续找一找看看它们还可以用来做哪些事情。设计意图:通过图片,介绍日常生活中沙子和黏土的典型用途,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物质在生活中的应用,意识到它们不仅是地球上重要的物质,也是我们的生活所不可或缺的。【板书设计】3.沙子与黏土沙子黏土颗粒大颗粒小不沾手沾手粗糙细腻4 .水是什么样的【教学目标】1 .熟练运用各种感官辨认哪一杯是水,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等特征。2 .通过把相同多的水倒入不同的瓶子、在手背上滴滴水活动,知道水没有固定的形状,水可以流动的特征。3 .学会用气泡图展现对水的特征的认识。【教学重点】熟练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辨别等活动,说出水是无色、无气味、无味道、透明的特征及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会流动。【教学难点】用科学的词汇对水的特征进行描述,用气泡图的方式展现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白醋、水、牛奶、白糖水各一杯、尝味棒。学生材料:不同形状的瓶子、滴管、装有水的烧杯、红色水彩笔。【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1 .出示图片:海洋、小溪、雨水、水滴2 .师:这些都是什么呀?3 .师:在你们的生活中,哪里需要用到水?生:洗澡、刷牙、洗菜、浇花4 .出示图片:生活中用到水的地方。5 .师:看来水对我们的生活非常重要,那你们了解水吗?水到底是什么样的?(揭题板书)二、用感官观察,认识水的基本特征(一)眼睛看1 ,师:张老师带来了四个杯子,杯中装有四种不同的东西,其中有一杯是水。你们有办法找出哪一杯是水吗?在小组中说一说你的方法。2 .请学生回答。3 .生:1号杯不是水,因为水没有颜色。师:你是用什么感官来观察的?板书:眼睛看颜色。4 .师:刚才他说,水是没有颜色的,也就是说水是透明的。用什么办法可以来判断一个物体是不是透明的呢?5 .生:如果能透过它看见后面的东西,就是透明的。6 .师:非常好,张老师再教大家一个方法,我们将筷子,插入水中,如果你能透过水看见筷子,就说明水是透明的。(演示)7 .出示图片:苹果汁、窗户、墨水学生判断那些是透明的。(二)鼻子闻1 .师:你们刚才排除了1号,可是还是没有找到水,除了看,还有什么观察方法呢?生:可以闻一闻师:为什么要闻?生:因为水没有味道。2 .师:闻的是味道吗?是气味。(板书:鼻子闻气味)3 .师:你们还记得科学的闻气味的方法吗?(全班做一做)请一个学生上台闻,排除2号。(三)舌头尝1 .师:还没找到水,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可以尝一尝。师:为什么要尝。生:因为水没有味道。(板书:尝味道)师:怎么尝呢?大口喝?出示尝味棒。2 .师:你需要几根尝味棒?3,师:一般情况下不能轻易尝,今天老师为你准备的东西都是可以尝的。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确定4号是水。(四)小结1.师:现在,回忆一下实验的整个过程,谁能说说水有那些特征?出示气泡图。2 .师:这是一张气泡图,气泡里要填写水的特征,我们来试一试。3 .学生拿出记录单,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个气泡:没有颜色(透明)。然后,学生独立完成两个气泡:没有气味、没有味道。4 .疑问:(1)当学生排除某个杯子时,要不要告诉他们是什么?(2)看之后是闻,如果学生先说尝,怎么办?三、水没有固定的形状1 .师:除了这些特点,水还有什么特点呢?2 .师:你们觉得水是什么形状的?3,师:老师给大家准备了这样三种形状的瓶子(PPT),我们把同样多的水分别倒进三个瓶子里,然后画一画,瓶子里,水的形状。4 .组长领材料,小组实验。生:我把水倒进方的瓶子,就变成方形了5 .小结:水没有固定形状。6 .师:这张气泡图,你觉得有没有需要添加的?板书:没有固定的形状四、水会流动1 .师:您们说,把水“倒”入不同的瓶子,说明水会怎么样啊?生:水会流动。2 .师:你能握住水吗?请一个学生到水龙头下面接水,说说感受。生:在生活中,水是怎样流动的?3 .师:想不想模拟一下水的流动?4 .师:我们把小手握成拳头,模拟小山峰,用滴管将水滴在山峰上,观察水是怎样流动的。学生领材料,实验,汇报。5 .小结:水会流动,流动的方向是从高到低的。师:通过刚才的实验,黑板上的图还需要补充吗?板书:水会流动(从高到低)6 .师:现在,谁能完整的说说,水是什么样的?5.玩转小水轮【教学目标】1 .理解流水有力量。2 .流水会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影响。3 .养成乐于探究,学会小组合作的良好科学品质。【教学重点】认识到流水是有力量的。【教学难点】用水使小水轮转动,认识到流水是有力量的。【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小水轮图片和课件。学生材料:小水轮玩具,铁架台,盛满水的水槽、空水槽、一次性杯子、烧杯、抹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导入1 .上学期的时候我们学习了轮子的故事,同学们还记得吗?轮是什么样的?2 .如果把外面的一圈去掉,它还是一个轮吗?二、认识轮1.(出示小水轮),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个小玩具,它是不是一个轮?仔细观察一下它是由几部分组成的?3 .小组活动:观察轮观察轮,小组探究轮的构造。4 .学生交流观察结果根据交流引导学生了解,这个轮有叶片、轴、底座组成。你还在什么地方见到过这样的轮?(出示图片)它们是利用什么转动起来的?如果老师现在给你一个轮,你有什么办法让它转动起来吗?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喜欢新鲜的事物,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但是由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和容易被干扰。小玩具对于他们具有巨大的吸引力,这股吸引力能让他们的注意力快速地集中到课堂中来。当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手中的玩具时,他们会迫不及待想了解这个玩具。此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趁着这股好奇心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探究活动就开始了。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小水轮的结构,逐步养成学会观察的良好科学品质。三、让小水轮动起来1 .让轮动起来(1)讨论:让轮动起来的方法。(2)交流:让轮动起来的方法:用嘴吹、用手拨、用沙子、用水等。(板书:吹、拨、冲水.)(3)学生领取轮进行活动:小组合作尝试用吹、用手拨动让轮转起来。(4)提问:为什么手用力碰一下,用力吹一口气,轮就会转动?(手有力量,用力吹的气有力量,所以能使轮转动。)设计意图:基于生活经验,用手碰,用嘴吹气是学生很容易就想到让小水轮转动起来的方法,受沙子的启发学生会想到用水使小水轮转动。但是他们并不了解这些方法背后的科学原理,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使小水轮转动起来从而感受:手有力量,凤有力量,水有力量,所以才能让小水轮转动起来2 .让小水轮转得更快(1)活动:出示水槽,利用水让轮转动起来。现在老师给每个小组提供一盆水,把轮放在空水槽上,你能不能利用水让你们的轮动起来呢?利用水的力量让轮转动起来时,它就是一个小水轮,我们今天就来玩一玩这个小水轮(揭示课题)那你准备怎样用水让小水轮转起来呢?(2)你发现了什么?提问:为什么倒下去的水也能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倒下去的水是流动的水,流水具有力量,所以能让小水轮转动起来)(3)为什么有的小水轮转的快?有的小水轮转的慢呢?你认为小水轮转动的快慢跟什么有关系?(4)生讨论后交流:水提的高一些水倒多一点,小水轮也会转得更快。(5)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些什么?扶好水杯,对准叶片,仔细观察,最后要把水擦干净,整理好实验桌。(6)学生分组实验:同样的杯子水提的高一些,小水轮转得更快。(7)交流小水轮在什么情况下转得更快:把水从高处倒下来,倒在叶片上,小水轮会转得更快。(8)提问:为什么水高一点小水轮要转得快一些?(9)学生分组实验:小孔大的杯子,水流的更多,小水轮转得更快(10)为什么水流多一些小水轮转得快一些?(11)小结:流水是有力量的,水越高力量也就越大,水越多力量也就越大。设计意图:此环节在学生已经知道流水具有力量能使小水轮动起来的基础上增加难度。通过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水位越高,水量越大流水的力量越大,小水轮转得越快。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对于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起着重要的作用。四、课后拓展1 .延伸:找一找生活中还有那些地方运用了流水有力量的原理。2 .出示图片:(1)水磨坊(2)三峡发电站。小结:人们利用流水推动前进,用流水发电来节约能源。3 .除了用水,我们还可以用其他物体使小水轮转动起来吗?师演示用沙、豆子、米使小水轮转动。4 .作业:利用胡萝卜、塑料片、铁丝做一个小水轮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须了解流水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形象地认识到水力资源带来的方便,加深学生对流水有力量的理解。课后尝试制作小水轮,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6.盐和糖哪儿去了【教学目标】1 .能观察并描述物质放进水里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2 .举例说明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中。3 .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4 .意识到溶解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激发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观察并描述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和不溶解现象。【教学难点】能通过过滤的方法发展对溶解特征的认识。【教学准备】教师材料:尝味棒1根,盐水1杯(可食用),红糖水1杯,搅拌棒1根,麻油少量,水1杯,搅拌棒1根,课件,学生材料:分组材料一:盐、红糖、沙子各1份,水3杯,搅拌棒3根,学习单1份。分组材料二:面粉2份,水2杯,搅拌棒2根分组材料三:加了面粉的水1杯,盐水1杯,搅拌棒2根,过滤装置2个(一次性杯子上固定一块深色的棉布或滤纸)。【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情境导入1 .上课前,我们先来看一段小动画:播放毛驴过河的动画片段。在这个故事里,我们发现小毛驴背的糖和盐变轻了,那么糖和盐去哪里了?(学生讨论)2 .引导学生聚焦“溶解”话题。设计意图:通过有趣的动画,引导学生聚焦“溶解”的话题,揭示学生的前概念二、观察并比较盐、红糖、沙子在水中的变化1 .老师今天也带了些盐、红糖和沙子来,大家拿出来,看看这三种物体是什么样的?(学生汇报)2 .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如果我们把这三样物质分别放入水中,你们觉得分别会发生什么变化了?3 .学生预测盐、红糖、沙子三种物质在水中的变化。4 .等下我们把它们分别放入水中来研究研究。你能告诉老师分别是什么意思啊?5 .学生将三种物质分别倒入水中并观察、记录。学生汇报。6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轻轻搅拌搅拌,科学上我们的搅拌是有方法的(教师演示)。学生搅拌并观察现象。学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7 .指导学生将三个杯子里的物质静置3分钟,观察现象。8 .红糖我们看不见了,那它还在不在水里?学生尝一尝,知道盐和糖还在水里。9 .小结:糖和盐能溶解在水中,沙子不能溶解在水中。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颜色和尝味道的方法,发现盐和糖还在水中。将盐、红糖、沙子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并比较它们在水中的变化,初步建立溶解的概念。三、观察并比较盐和面粉在水中的变化1 .面粉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那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预测面粉会不会溶解在水中。)2 .指导学生把面粉放入水中,搅拌并观察。学生汇报。你能不能看到面粉小颗粒?3 .指导学生将盐水和加了面粉的水分别倒在布上,进行过滤,并观察,同时思考:面粉有没有溶解在水中?4 .学生汇报实验发现:加了面粉的水倒在布上,布上留下了少量面粉,而将盐水倒在布上,没有留下盐颗粒。因此,面粉很难溶于水中。5 .老师还给大家一杯水,观察一下静置后的加了面粉的水,你有什么发现?6 .学生汇报实验发现:杯底有一些白色沉淀,说明面粉很难溶于水中。7 .引导学生思考,这说明了什么?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静置后观察、过滤后比较等方法,认识到面粉不能在水中溶解。知道可以用过滤的方法判断物质在水中是否能溶解。四、了解生活中的溶解与不溶解现象1 .生活中还有很多物质,那么它们能融入水中吗?播放视频,引导学生思考油能否溶解在水中。2 .演示实验:将油加入水中,充分搅拌,然后静置片刻。3 .鼓励学生课后通过实验验证,研究生活中更多的物质能否溶解在水中。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溶解现象,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能溶解,有的物质不能溶解。【板书设计】6 .盐和糖哪儿去了溶解7 .找空气【教学目标】1 .通过在不同地点装空气的活动,发现我们周围有一种能将袋子撑得鼓鼓的东西。2 .通过做将袋子里的空气放出来的活动,调动多种感官,感知空气的存在。3 .通过憋气活动,知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教学重点】知道我们的周围有空气。【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方法、调动多种感觉器官,感知空气的存在。【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相关视频。学生材料:塑料袋4个;安全图钉、水槽、抹布;口哨塑料袋组合。【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把空气装进袋子里1 .出示一个大袋子:大家看看这是什么呀?它是什么样子的?给你抱抱,你有什么感觉?给你一个袋子,你能把它像这样装的鼓鼓的吗?同学们比较小,所以给大家准备了小袋子,成功的同学把袋子举起来。2 .你是怎么把袋子装的这么鼓这么大的,能想大家介绍一下吗?3 .教师示范,用手撑开袋子,在空中兜一下,快速收紧袋口。如果再将袋子转两圈,你觉得有什么好处?4 .除了在教室里能把袋子装的鼓鼓的,你还想去哪里装一装呢?5 .注意:小组同学要在一起不能分开,装好了就立刻回到教室里来。我们还要比一比哪些同学的袋子装的最鼓保留的时间最长。6 .说说你们在哪里把塑料袋装满的?7 .是什么把你的塑料袋撑得鼓鼓的?(多问几位同学)大家把袋子放在桌上吧!8 .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这就是我们今天科学课要学习的内容找空气。(板书课题)设计意图:用塑料袋在不同的地点兜空气,意在引导学生发现在我们的周围存在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它可以将塑料袋撑得鼓鼓的。二、用多种感官感受空气的存在1 .拎起一位同学的袋子,袋子里的空气去哪里了?你怎么知道它跑出去了呢?2 .除了看出袋子瘪了,我们还有别的办法可以清晰的感受到空气从袋子里跑出来了吗?(板书)学生可能有的办法教师引导策略用力拍一下袋子,会有啪的一声。我来试试啊!你听见了什么声音?虽然我们没有看见空气出来了,但是我们听见了它把袋子撑破的声音。这个办法不错。松开袋口时将袋口靠近脸。你示范一下,建议如果将袋口缩小一点,感受可能会更清晰。你可以像照片上这样两人一组做,也可以像他这样一位同学自己做。你们有什么感觉?是什么拂过脸颊?*号同学拿出你的袋子,在袋子上扎一个小孔,然后将小孔对着小组同学的脸,你们有什么感觉?把塑料袋放在水里。如果我们还是像刚才那样,将塑料袋的下方扎一个小孔,然后将塑料袋压入水中,你们觉得又能看到什么现象呢?请*号同学拿出塑料袋,我们试一试?你看见了什么?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老师这里有一个特制的袋子,袋口装了一个小口哨,如果我们挤压袋子会有什么现象呢?想不想试一试?*号同学来拿袋子试试。听见了什么?谁吹响了口哨?瞧,我们又听见了空气。3 .虽然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们可以用塑料袋把它找出来,我们还可以通过这么多办法“看见”、“听见”、“感觉到”空气。同学们太棒了,真的把空气找出来了,我们表扬一下自己吧!设计意图:用不同的方法把袋子里的东西放出来,可以用皮肤感受到、用耳朵听到、用眼睛看到“空气九通过多种感官的参与,引导学生更加清晰和全面地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并学习一些可以直观感受到空气存在的方法。三、空气是生命之源1 .看一段视频放松下!2 .为什么游泳时要将头露出水面,大口换气呢?3 .那同学们能离得开空气吗?4 .我们一起做一个憋气30秒的游戏,等会儿告诉大家憋气的时候你有什么感受。全体起立,伸出右手捏住鼻子,注意要将你的嘴闭紧了,不能偷偷的用嘴呼吸哦!实在难受你就结束憋气坐下来。5 .你有什么感受?6 .除了游泳和我们日常生活,还有哪些情况下可以让我们知道人是离不开空气的?(视频)7 .出示图:那小朋友这样做好不好呢?(视频)8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在很多地方都找到了空气,又用各种方法感受到了空气,还知道了我们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接下来的科学课中,我们一起继续研究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的空气,好不好?设计意图:憋气活动以及对图片的讨论,意在引导学生发现空气是生命之源,人类的生存离不开空气【板书设计】7 .找空气看不见摸不着8 .这里面有空气吗【教学目标】1 .回顾生活经历,理解感知空气的多种方法。2 .能通过猜测和验证空瓶中是否有空气,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里有空气,内部空间的空气有多有少。3 .通过猜测和实验验证粉笔、石块、木块、玻璃球、硬币、砖块、海绵、黄豆等物品中是否有空气,并通过实验和观察知道带孔隙的物品中有空气。4 .通过拓展活动,能够感知生活中有空气的物品和没有空气的物品,感知人们通过充入空气、抽出空气来改进物品、改善生活。【教学重点】知道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教学难点】认识到一些物品的内部空间和孔隙中有空气。【教学准备】教师材料:PPTo学生材料:(1)1新保鲜袋、1无盖空瓶、1有盖空瓶、1满瓶石子瓶、1半瓶石子瓶、半斤大米、1演示用高清玻璃鱼缸;(2)乒乓球、篮球、袋装薯片、真空包装熟食、豆腐干、自行车内胎、玻璃纪念品底座、海螺、开口椰果、救生圈;(3)黑板贴“这里面有空气吗”“有空间”“有孔隙”,4个瓶子黑板贴;(4)简易桌牌、材料牌、蓝色遥控笔;8个塑料水槽、8块抹布、8个带盖空瓶、8个装满石子空瓶、8个材料盒、8段粉笔、3个光滑鹅卵石、1个有孔鹅卵石、4块珊瑚石、8干砖块、8干海绵、8硬币、8黄豆、8烂木块、8玻璃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空气,了解身边空间有空气1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新的保鲜袋,准备带些东西回家研究研究。眼睛睁大,看仔细了!(示范装空气)2 .看,我在塑料袋中装进了什么?学生交流:塑料袋中的空气无色、透明、无气味、无味道3 .你有没有办法让我们大家看到老师袋子里装有空气呢?(方法一:移入另一个袋子。)(方法二:在水中挤压袋子,看到有气泡冒出来。)(方法三:挤压袋子,空气从袋子中跑出来,形成风,吹动轻的物品或吹到脸颊。)学生至少说出2种,教师演示试一试。4 .哪一种方法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找空气。5 .除了教室里可以找到空气,我们还可以在哪些地方找到空气?操场、教室很多很多地方都有空气。二、感知物体的内部空间有空气1 .(出示敞口的空瓶)这里面有空气吗?(揭题:这里面有空气吗?)怎么证明?教师演示:将瓶子压入水中看气泡(先垂直向下,确保不漏空气;再微微倾斜漏出空气。)2 .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强调规范表达“我看到瓶子里有冒泡,说明瓶子里有空气J3 .还看到什么?瓶子冒泡后,水进去了。说明了什么?说明水占了原来瓶子里空气的地方。4 .(出示盖紧瓶盖的瓶子)刚才我们试着在敞口的空瓶中找到了空气,那这个盖着盖子的瓶子里有空气吗?你怎么证明?5 .老师在这个瓶子里装一些小石子,它里面还有空气吗?你怎么证明?6 .学生交流检验方法。7 .组长领取实验材料,学生实验。8 .学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说明什么?(汇报时要求能说到2点:一是有泡泡说明有空气;二是两个瓶子泡泡多少不同说明两个瓶子里空气有多有少。)9 .如果老师在这个装有石子的瓶子里再装一些米,这个瓶子里的空气和刚才瓶子里的空气比较,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变少了?米占据了瓶子里属于空气的空间。10 .总结:我们刚才研究了4个瓶子里有没有空气,你的回答是空气在瓶子的哪里?(学生表达不规范,说地方、位置指明科学的表达就是空间)板书:有空间11 .什么时候这个瓶子里一点空气都没有?12 .小结:瓶子的内部有空间时,就会有空气,那其他物品呢?三、感知有空隙的物品中有空气1 .刚才我们研究了4个瓶子里有没有空气,发现:只要有空间,空气就会钻进去。老师这里还有一些材料,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砖块、石头、海绵、粉笔、硬币、玻璃弹珠、黄豆、木块,它们里面有空气吗?(学生意见不一,要求表达时说自己判断的理由。)2 .怎么证明你说的这个物品里面是有空气的还是没有空气的?(1)放到水里?放到水里看什么?(2)老师准备的物品有8种,你准备怎么放?放的时候要注意什么?(3)操作规范明确:一个一个放(追问“为什么不能一股脑一下子全部放进去?轻轻放下后立刻松手(强调“松手后便于观察、手抓着时手可能会挡住了视线,影响我们观察物品有没有冒出气泡")。观察水中有没有气泡从这个物体中冒出(追问“海绵和木块会浮在水面、如果有气泡冒出来看不见怎么办?”要求“压入水中观察”)。特别注意理解实验要求中的“依次”,即按照记录单的顺序观察,依次放入观察一个,记录一个,拿出一个,再放下一个。分工明确:组长放和记录,其他同学任务是什么?观察结果告诉组长、小组统一后组长再记录。3 .送回瓶子,领回8种物品材料盒,学生实验。4 .汇报、交流。(要求表达完整:*放入水中,我发现,这说明)注意,有些物品没有冒气泡,气泡只是附着在物品的表面获孔隙上。5 .根据同学们刚才的实验结果,我们把它们按照有没有空气可以分为2类。石头争议比较大,先放一边。6 .为什么砖块、木块、海绵、粉笔这些物体里面有空气?而这些没有呢?也像老师这样分开来,睁大眼睛仔细观察,这些有空气的物品中,空气都可能藏在什么地方?学生发现:有孔隙(学生表达为洞洞、小孔时,明确科学的表达是“孔隙”)7 .也就是说,这些没有空气的物品里,就没有孔隙?让我们一起来仔细观察一下。8 .汇报:在这些没有气泡冒出的物品里有什么发现?9 .刚才有一个有争议的石头:要求:组长带着你们的石头上台,有空气的站一边,没有空气的站一边。这边都没有空气,观察一下,这3组的石头是什么样的?(光滑的鹅卵石)这边的石头里有空气,这是珊瑚石,放到展台上,珊瑚石有什么特点?这块白色也是光滑的鹅卵石,怎么也有气泡呢?(上面都划痕、小洞)10 .我们研究了这8种不同的材料,有什么发现?什么样的物品里有空气?板书:有孔隙四、拓展、总结1 .我们今天研究了瓶子、研究了8种不同物品,你能说说看哪些物品里有空气?2 .

    注意事项

    本文(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教案合集.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