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项目环评报告.docx
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X射线实时成像检则系完页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二。二三月生枫境部监制表1项目基本情况1表2放射源5表3非密封放射性物质5U三i-.5表5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6表6评价依据7表7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9表8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16表9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19表10辐射安全与防护22表H干境影响分析25表13结论与建议37表14审批40表1项目基本情况建设项目名称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项目建设单位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联系人联系电话*注册地址浙江省温州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项目建设地点浙江省温州市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立项审批部门/批准文号/建设项目总投资(万元)m项目环保投资(万元)10投资比例(环保投资/总投资)10%项目性质新建口改建口扩建口其他占地面积(m2)应用类型放射源口销售口1类11类口出类IV类口v类口使川口1类(医疗使用)11类I11类IV类口v类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口生产口制备PET用放射性药物口销售/口使用乙丙射线装置口生.产口II类l11类口销售口II类口山类使用II类I11类其他/1.1建设单位基本情况及项目由来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成立于2020年,是一家以从事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主的企业,营业执照详见附件1。企业拟投资117900万元在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金海园区B-27地块(即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实施“年产7.6万吨高精密优质特种不锈钢焊管项目”。该项目于2022年2月15日通过温州市生态环境局审批,审批文号温环开审批(2022)42号,批文详见附件2。因生产过程中需对焊接的不锈钢钢管进行无损检测,企业拟在厂区1#车间内建设一套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配备1台X射线机(最大管电压225kV,最大管电流8mA),所有检测作业仅限室内。为加强核技术应用项目的辐射环境管理,防止辐射污染和意外事故的发生,确保其使用过程不对周围环境和工作人员及公众产生不良影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和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防护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单位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需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照生态环境部令第16号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年版)本项目属于“五十五、核与辐射172.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使用II类射线装置”,应编制辐射环境影响报告表。为此,浙江万华特种不锈钢有限公司委托杭州环科环保咨询有限公司对本项目进行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我单位在现场踏勘的基础上,依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lO.1-2016)的相关要求,编制完成了本项目的环境影响报告表。1.2建设内容及规模经建设单位核实,本项目在厂区内建设一套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含探伤室和操作室,探伤室内配备1台X射线探伤机(II类射线装置),最大管电压225kV,最大管电流8mA,详见表4。1.3评价目的(1)评价项目在运行过程中对工作人员及公众成员所造成的辐射影响;(2)评价辐射防护措施效果,提出减少辐射危害的措施,为生态环境行政主管部门的管理提供依据;(3)通过项目辐射环境影响评价,为建设单位保护环境和公众利益给予技术支持;(4)对不利影响和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治措施,把辐射环境影响减少到“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5)评价项目的可行性,从环境保护角度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建设单位进行辐射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1.4 周围环境概况万华厂区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具体地理位置见附东南侧过道路Si。厂房周围情况如下:东北侧为滨海十二支路,隔道路为在建厂房;为金海大道,过道路为中国电子数字大厦等企业;西南侧为滨海十三路,为空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西北侧为滨海六道。本项目检测系统位于厂区1#车间内,1#车间为1层建筑,无地下室,探伤室四周均为本企业生产车间,操作位布置在探伤室南侧,探伤室50米评价范围主要为本企业厂区和西北侧滨海六路,无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50米评价范围内无高层建筑。探伤室所在区域的卫星示意图见附图上,厂区平面布置图见附图3。1.5 选址合理性分析本项目检测系统位于企业厂区1#车间内,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探伤室50米评价范围为本企业厂区和西北侧滨海六路,无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为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公司其他非辐射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成员受到的辐射照射符合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中关于“剂量管理限值”的要求,因此选址是合理可行的。1.6 产业政策符合性分析对照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9版,2021年修订),本项目不属于国家禁止类和限制类产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1.7 “三线一单”符合性分析(1)与生态保护红线相符性本项目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项目所在地不在浙江省生态保护红线(浙政发(2018)30号)划定的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2)与环境质量底线相符性本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为X射线,采取一定的辐射防护措施后,探伤室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2.5Svh,符合环境质量底线要求。(3)与资源利用上线的相符性本项目不涉及能源、水及土地资源的消耗,符合资源利用相关规定要求。(4)与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的相符性对照温州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本项目位于“浙江省温州市空港新区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区(ZH33O3O32OOO3)”,详见附图8,温州市空港新区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区环境准入清单要求:空间布局约束合理规划居住区与工业功能区,在居住区和工业区、工业企业之间设置防护绿地、生活绿地等隔离带,确保人居环境安全。污染物排放管控新建三类工业项目污染物排放水平需达到同行业国内先进水平。符合性分析本项目属于工业项目配套探伤项目,位于工业用地,评价范围内无居住区,本项目的主要污染因子为X射线,采取一定的辐射防护措施后,探伤室周围剂量当量率不大于2.5Svh,符合产业集聚重点管控区管控要求。综上,本项目符合生态保护红线要求、环境质量底线要求、资源利用上线要求以及环境准入清单要求。表2放射源序心核素名称总活度(Bq)/活度(Bq)X枚数类别活动种类用途使用场所贮存方式与地点备注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注:放射源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对其要说明是何种核素以及产生的中子流强度(ns)。表3非密封放射性物质序号核素名称理化性质活动种类实际日最大操作量(Bq)日等效最大操作量(Bq)年最大用量(Bq)用途操作方式使用场所贮存方式与地点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注:日等效最大操作量和操作方式见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表4射线装置(一)加速器:包括医用、工农业、取研、教学等用途的各种类型加速器序号名称类别数量型号加速粒子最大能量(MeV)额定电流(mA)/剂量率(GyZh)用途工作场所备注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二)X射线机,包括工业探彳方、医用诊断7和治疗、分析等用途序,弓名称类别数量型号最大管电压(kV)最大管电流(mA)用途工作场所备注1X射线探伤机II1/2258无损检测探伤室内定向(三)中子发生器,包括中子管,但不包括放射性中子源序号名称类别数量型号最大管电压(kV)最大靶电流(A)中子强度(ns)用途工作场所危靶情况备注活度(Bq)贮存方式数量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表5废弃物(重点是放射性废弃物)名称状态核素名称活度月排放量年排放总量排放口浓度暂存情况最终去向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无注:1.常规废弃物排放浓度,对于液态单位为mgL,固体为mgkg,气态为mg/m3;年排放总量用kg。2.含有放射性的废物要说明,其排放浓度/年排放总量分别用比活度(Bq/L或Bq/kg或BqP)和活度(Bq)表,法规文件评价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订),2015年1月1日起施行;(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8年修订),2018年12月29日起施行;(3)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4)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82号,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5)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2019年修改),国务院令第709号,2019年3月2日起施行;(6)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许可管理办法(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31号,2021年修改),生态环境部令第20号,2021年1月4日起施行;(7)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管理办法,环境保护部令第18号,2011年5月1日起施行;(8)关于发布射线装置分类的公告,原环境保护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告2017年第66号,2017年12月5日起施行;(9)关于建立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事故分级处理和报告制度的通知,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发(2006)145号,2006年9月26日起施行;(10)关于明确核技术利用辐射安全监管有关事项的通知,原环境保护部办公厅环办辐射函(2016)430号,2016年3月7日起施行;(三)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21版本),生态环境部令第16号;(12)关于发布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建设项目清单2015年本)及设区市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重污染、高环境风险以及严重影响生态的建设项目清单(2015年本)的通知,原浙江省环境保护厅浙环发(2015)38号,2015年10月23日起施行;(13)浙江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2021年修正),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88号,2021年2月1日起施行;(14)浙江省辐射环境管理办法(2021年修正),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88号,2021年2月1日起施行。技术标准(1)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lo.12016),2016年4月1日实施;(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2003年4月1日实施;(3)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GBZ/T250-2014)及第1号修改单,2017年10月27日实施;(4)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lI7-2022),2023年3月1日实施。其他(1)建设单位营业执照,见附件1;(2)设计图等基础资料。表7保护目标与评价标准7.1评价范围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核技术利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内容和格式(HJlO.1-2016)中“放射源和射线装置应用项目的评价范围,通常取装置所在场所实体屏蔽物边界外50m的范围”的规定,结合本项目的特点,确定本项目评价范围为探伤室实体屏蔽墙体边界外周围50m范围内区域,评价范围详见附图2。7.2保护目标万华厂区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东北侧为滨海十二支路,隔道路为在建厂房;东南侧为金海大道,过道路为中国电子数字大厦等企业;西南侧为滨海十三路,过道路为空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西北侧为滨海六道。本项目检测系统位于厂区车间内,探伤室四周均为本企业生产车间,探伤室50米评价范围主要为本企业厂区和西北侧滨海六路,无居民点、学校、医院等敏感建筑。本项目环境保护目标为公司辐射工作人员、公司其他非辐射工作人员和其他公众成员。表71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序号环境保护目标规模相对方位最近距离1本项目的辐射工作人员2人东南侧30Cm2其他非辐射工作人员30人庆四周Im3其他公众成员10人/天四周Im7.3评价标准(1)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I887L2002)4.3.3防护与安全的最优化4.3.3.1 对于来自一项实践中的任一特定源的照射,应使防护与安全最优化,使得在考虑了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后,个人受照剂量的大小、受照射的人数以及受照射的可能性均保持在可合理达到的尽量低水平;这种最优化应以该源所致个人剂量和潜在照射危险分别低于剂量约束和潜在照射危险约束为前提条件(治疗性医疗照射除外)。Bl剂量限值BLl职业照射Bl.1.1剂量限值B1.1.1.1应对任何工作人员的职业照射水平进行控制,使之不超过下述限值:a)由审管部门决定的连续5年的年平均有效剂量(但不可作任何追溯性平均),20mSv<>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5mSv作为剂量限值。B1.2公众照射81.2.1 剂量限值实践使公众中有关关键人群组的成员所受到的平均剂量估计值不应超过下述限值:a)年有效剂量,ImSVo本项目取其四分之一即0.25mSv作为剂量限值。(2)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Il72022)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X射线和Y射线探伤的放射防护要求。本标准适用于使用60OkV及以下的X射线探伤机和射线探伤机进行的探伤工作(包括固定式探伤和移动式探伤),工业CT探伤和非探伤目的同辐射源范围的无损检测参考使用。4使用单位放射防护要求4.1 开展工业探伤工作的使用单位对放射防护安全应负主体责任。4.2 应建立放射防护管理组织,明确放射防护管理人员及其职责,建立和实施放射防护管理制度和措施。4.3 应对从事探伤工作的人员按GBZl28的要求进行个人剂量监测,按GBZ98的要求进行职业健康监护。4.4 探伤工作人员正式工作前应取得符合GB/T9445要求的无损探伤人员资格。4.5 应配备辐射剂量率仪和个人剂量报警仪。4.6 应制定辐射事故应急预案。5探伤机的放射防护要求5.1 X射线探伤机5.1.1 X射线探伤机在额定工作条件下,距X射线管焦点IoOCm处的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应符合表1的要求,在随机文件中应有这些指标的说明。其他放射防护性能应符合GB/T26837的要求。表1X射线管头组装体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控制值管电压kV漏射线所致周围剂量当量率mSv/h<150<1150-200<2.5>200<55.1.2工作前检查项目应包括:a)探伤机外观是否完好;b)电缆是否有断裂、扭曲以及破损;c)液体制冷设备是否有渗漏;d)安全联锁是否正常工作;e)报警设备和警示灯是否正常运行;f)螺栓等连接件是否连接良好;g)机房内安装的固定辐射检测仪是否正常。5.1.3 X射线探伤机的维护应符合下列要求:a)使用单位应对探伤机的设备维护负责,每年至少维护一次。设备维护应由受过专业培训的工作人员或设备制造商进行;b)设备维护包括探伤机的彻底检查和所有零部件的详细检测;c)当设备有故障或损坏需更换零部件时,应保证所更换的零部件为合格产品;d)应做好设备维护记录。6固定式探伤的放射防护要求6.1 探伤室放射防护要求6.1.1 探伤室的设置应充分注意周围的辐射安全,操作室应避开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并应与探伤室分开。探伤室的屏蔽墙厚度应充分考虑源项大小、直射、散射、屏蔽物材料和结构等各种因素。无迷路探伤室门的防护性能应不小于同侧墙的防护性能。X射线探伤室的屏蔽计算方法参见GBZ11250o6.1.2 应对探伤工作场所实行分区管理,分区管理应符合GB18871的要求。6.1.3 探伤室墙体和门的辐射屏蔽应同时满足:a)关注点的周围剂量当量参考控制水平,对放射工作场所,其值应不大于100Sv/周,对公众场所,其值应不大于5USv/周;b)屏蔽体外30Cm处周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应不大于2.5USV/h。6.1.4 探伤室顶的辐射屏蔽应满足:a)探伤室上方已建、拟建建筑物或探伤室旁邻近建筑物在自辐射源点到探伤室顶内表面边缘所张立体角区域内时,探伤室顶的辐射屏蔽要求同6.1.3;b)对没有人员到达的探伤室顶,探伤室顶外表面30Cm处的周围剂量当量率参考控制水平通常可取IOoUSVTh。6.1.5 探伤室应设置门-机联锁装置,应在门(包括人员进出门和探伤工件进出门)关闭后才能进行探伤作业。门-机联锁装置的设置应方便探伤室内部的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离开探伤室。在探伤过程中,防护门被意外打开时,应能立刻停止出束或回源。探伤室内有多台探伤装置时,每台装置均应与防护门联锁。6.1.6 探伤室门口和内部应同时设有显示“预备”和“照射”状态的指示灯和声音提示装置,并与探伤机联锁。“预备”信号应持续足够长的时间,以确保探伤室内人员安全离开。“预备”信号和“照射”信号应有明显的区别,并且应与该工作场所内使用的其他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在醒目的位置处应有对“照射”和“预备”信号意义的说明。6.1.7 探伤室内和探伤室出入口应安装监视装置,在控制室的操作台应有专用的监视器,可监视探伤室内人员的活动和探伤设备的运行情况。6.1.8 探伤室防护门上应有符合GB18871要求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6.1.9 探伤室内应安装紧急停机按钮或拉绳,确保出现紧急事故时,能立即停止照射。按钮或拉绳的安装,应使人员处在探伤室内任何位置时都不需要穿过主射线束就能够使用。按钮或拉绳应带有标签,标明使用方法。6.1.10 探伤室应设置机械通风装置,排风管道外口避免朝向人员活动密集区。每小时有效通风换气次数应不小于3次。6.1.11 探伤室应配置固定式场所辐射探测报警装置。6.2 探伤室探伤操作的放射防护要求6.2.1 对正常使用的探伤室应检查探伤室防护门-机联锁装置、照射信号指示灯等防护安全措施。6.2.2 探伤工作人员在进入探伤室时,除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还应携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便携式XY剂量率仪。当剂量率达到设定的报警阈值报警时,探伤工作人员应立即退出探伤室,同时防止其他人进入探伤室,并立即向辐射防护负责人报告。6.2.3 应定期测量探伤室外周围区域的剂量率水平,包括操作者工作位置和周围毗邻区域人员居留处。测量值应与参考控制水平相比较。当测量值高于参考控制水平时,应终止探伤工作并向辐射防护负责人报告。6.2.4 交接班或当班使用便携式X-Y剂量率仪前,应检查是否能正常工作。如发现便携式X-Y剂量率仪不能正常工作,则不应开始探伤工作。6.2.5 探伤工作人员应正确使用配备的辐射防护装置,如准直器和附加屏蔽,把潜在的辐射降到最低。6.2.6 在每一次照射前,操作人员都应该确认探伤室内部没有人员驻留并关闭防护门。只有在防护门关闭、所有防护与安全装置系统都启动并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能开始探伤工作。6.2.7 开展探伤室设计时未预计到的工作,如工件过大等特殊原因必须开门探伤的,应遵循本标准第7.1条第7.4条的要求。6.3 探伤设施的退役当工业探伤设施不再使用,应实施退役程序。包括以下内容:c)X射线发生器应处置至无法使用,或经监管机构批准后,转移给其他已获许可机构。O清除所有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安全告知。8.3探伤室放射防护检测8.3.1 检测条件检测条件应符合如下要求:a) X射线探伤机应在额定工作条件下、探伤机置于与测试点可能的最近位置,如使用周向式探伤机应使装置处于周向照射状态;主屏蔽的检测应在没有探伤工件时进行,副屏蔽的检测应在有探伤工件时进行。b) 丫射线探伤验收检测时,应在额定装源活度、没有探伤工件、探伤机置于与测试点可能的最近位置进行;常规检测时,按照实际工作状态进行检测。8.3.2 辐射水平巡测探伤室的放射防护检测,特别是验收检测时应首先进行周围辐射水平的巡测,用便携式X-Y剂量率仪巡测探伤室墙壁外30cm处的辐射水平,以发现可能出现的高辐射水平区。巡测时应注意:a)巡测范围应根据探伤室设计特点、照射方向及建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决定,并关注天空反散射对周围的剂量影响;b)无固定照射方向的探伤室在有用线束照射四面屏蔽墙时,应巡测墙上不同位置及门、门四周的辐射水平;探伤室四面屏蔽墙外及楼上如有人员活动的可能,应巡测墙上不同位置及门外30cm门四周的辐射水平。c)设有窗户的探伤室,应特别注意巡测窗外不同距离处的辐射水平。8.3.3 辐射水平定点检测一般情况下应检测以下各点:a)通过巡测发现的辐射水平异常高的位置;b)探伤室门外30cm离地面高度为Im处,门的左、中、右侧3个点和门缝四周各1个点;c)探伤室墙外或邻室墙外30Cm离地面高度为Im处,每个墙面至少测3个点;d)人员可能到达的探伤室屋顶或探伤室上层(方)外30Cm处,至少包括主射束到达范围的5个检测点;e)人员经常活动的位置;f)每次探伤结束后,检测探伤室的入口,以确保探伤机已经停止工作8.3.4 检测周期探伤室建成后应进行验收检测;投入使用后每年至少进行1次常规检测。当X射线探伤机额定电压增大时,应重新测量上述辐射水平,并根据测量结果对防护措施或设施做出合适的改进。(3)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GBZT2502014)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要求。本标准适用于500kV以下工业X射线探伤装置的探伤室。3.2 探伤室辐射屏蔽的剂量参考控制水平3.2.1 相应有用线束的整个墙面均考虑有用线束屏蔽,不需考虑进入有用线束区的散射辐射。3.2.2 散射辐射考虑以0°入射探伤工件的90°散射辐射。3.2.3 当可能存在泄漏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复合作用时,通常分别估算泄漏辐射和各项散射辐射,当它们的屏蔽厚度相差一个什值层厚度(TVL)或更大时,采用其中较厚的屏蔽,当相差不足一个TVL时,则在较厚的屏蔽上增加一个半值层厚度(HVL)o3.3 其他要求3.3.1 探伤装置的控制室应置于探伤室外,控制室和人员门应避开有用线束照射的方向。333屏蔽设计中,应考虑缝隙、管孔和薄弱环节的屏蔽。3.3.5 应考虑探伤室结构、建筑费用及所占空间,常用的材料为混凝土、铅和钢板等。(4)本项目剂量限值本项目探伤室为一层建筑,顶部可能有行车经过,综合考虑GB18871-2002与GBZl17-2022,确定本项目剂量限值:辐射环境剂量率:探伤室四周墙体、防护门、屋顶外关注点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USv/ho年有效剂量限值:职业人员年有效剂量不超过5mSv,公众年有效剂量不超过0.25mSvo表8环境质量和辐射现状8.1 项目地理和场所位置万华厂区位于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滨海十三路372号,东北侧为滨海十二支路,隔道路为在建厂房;东南侧为金海大道,过道路为中国电子数字大厦等企业;西南侧为滨海十三路,过道路为空地(规划教育科研用地);西北侧为滨海六道。本项目检测系统位于厂区车间内,探伤室四周均为本企业生产车间。图8-1探伤室拟建址照片8.2 辐射环境背景检测X射线探伤室拟建址周围辐射环境质量背景水平采用委托检测的方法进行调查。环评单位委托浙江环安检测有限公司于2023年5月9日对探伤室周围辐射环境进行了背景水平检测。8.2.1 监测方案评价对象:拟建址辐射环境背景水平。监测因子:X-Y射线空气吸收剂量率。监测点位:探伤室周围。监测依据:环境Y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l157-202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U天气环境条件:天气:晴;温度:20;相对湿度:53%o8.2.2 质量保证措施合理布设检测点位,保证各检测点位布设的科学性和可比性。检测方法采用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标准,检测人员经考核并持有合格证书上1.M冈。检测仪器每年定期经计量部门检定,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每次测量前、后均检查仪器的工作状态是否正常,并用检验源对仪器进行校验。由专业人员按操作规程操作仪器,并做好记录。检测报告严格实行三级审核制度,经过校对、校核,最后由技术总负责人审定。8.2.3 检测仪器与规范监测仪器的参数与规范见表8-1。表8-1X-射线剂量率监测仪器参数与规范设备名称环境监测X、Y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仪仪器型号RM-2030仪器编号2019016能量范围X:35keV3MeV、量程0.0lSvh200Svh、0.1Svh500mSv检定有效期2022年12月13日2023年12月12日监测规范环境辐射剂量率测量技术规范(HJlI57-2021)辐射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61-2021)8.3 监测结果及评价监测结果见表8-2o表8-2拟建址及其周围辐射环境背景检测结果检测点位监测点位监测结果(Svh)校正值标准差1探伤室东侧0.110.012探伤室南侧0.100.013探伤室西侧0.090.014探伤室北侧0.100.01注:检测结果均未扣除宇宙射线的响应。由表8-2的检测结果可知,探伤室拟建址周围各检测点位处的X-辐射剂量率为90-1IOnGyZh(lnSvhlnGyh),由浙江省环境陆地Y辐射剂量水平调查可知,温州市建筑物室内Y辐射剂量率在73198nGyh之间。可见,本拟建址各监测点位地表Y辐射剂量率在其范围内,辐射环境质量状况未见异常。/北图8-2监测点位位置示意图表9项目工程分析与源项9.1 工程设备和工艺分析9.1.1 设备组成及工作方式公司新增的一套X射线实时成像系统作为生产工序的关键检测工艺,用于不锈钢管的无损探伤检测工作。探伤钢管的最大直径2m,长度9m,厚度30mm。探伤工况为:拟配备2名辐射工作人员,日开机检测时间约4h,年工作250天。9.1.2探伤机工作原理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是新一代的无损检测设备,以实时成像的技术,取代传统的拍片方式。通过X射线管产生的X射线透过被检物体后衰减,由图像增强器接收并转换成数字信号,利用半导体传感技术、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将检测图像直接显示在显示器屏幕上,可显示出材料内部的缺陷性质、大小、位置等信息,按照有关标准对检测结果进行缺陷等级评定,从而达到无损检测的目的。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由探伤室、控制器、高压发生器、X射线管、图像增强器、高压电缆、机械传动装置、冷却器等组成。X射线管主要由X射线管和高压电源组成。X射线管由阴极和阳极组成。阴极通常是装在聚焦杯中的铝灯丝,阳极靶则根据应用的需要,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各种形状,一般用高原子序数的难融金属(如鸨、钳、金、留等)制成。当灯丝通电加热时,电子就“蒸发”出来,而聚焦杯使这些电子聚集成束,直接向嵌在金属阳极中的靶体射击。高电压加在X射线管的两极之间,使电子在射到靶体之前被加速达到很高的速度。这些高速电子到达靶面为靶所突然阻挡从而产生X射线。典型的X射线管结构图见图9-lo图9-1典型的X射线管结构示意图9.1.3 探伤过程及产污环节本项目X射线探伤机在固定的探伤室内,将需要进行射线探伤的工件放置于轨道平板车上,打开防护门,送入探伤室,设置适当位置。工作人员撤出后工件门关闭。开动X射线机,X光管开始发出射线,X射线穿透工件投射到与其对应的图像接受系统上,同时在图像增强器的输入屏上产生可见的X射线荧光图像,摄像系统将其传输到显示器上,操作人员在显示器上观察到工件的X射线图像。待全部检测完成后,关闭X射线机,工作人员打开工件门将探伤工件送出探伤室外,完成一次探伤。工艺流程如图92所示。IJ:X射找.生钏和我:氧化物图9-2探伤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示意图另工作前探伤工作人员检查探伤室防护门-机联锁装置、照射信号指示灯等安全防护措施;在进入探伤室时,佩戴常规个人剂量计外,携带个人剂量报警仪和便携式X-Y剂量率仪。当剂量率达到设定的报警阈值报警时,探伤工作人员立即退出探伤室,同时防止其他人进入探伤室,并立即向辐射防护负责人报告。定期测量探伤室外周围区域的剂量率水平,包括操作者工作位置和周围毗邻区域人员居留处。测量值与参考控制水平相比较。当测量值高于参考控制水平时,终止探伤工作并向辐射防护负责人报告。交接班或当班使用便携式X-Y剂量率仪前,检查是否能正常工作。如发现便携式X-丫剂量率仪不能正常工作,则不开始探伤工作。在每一次照射前,操作人员确认探伤室内部没有人员驻留并关闭防护门。只有在防护门关闭、所有防护与安全装置系统都启动并正常运行的情况下,才开始探伤工作。9.2污染源项描述9.2.1 放射性源项本项目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为11类射线装置,由X射线装置的工作原理可知,X射线是随机器的开、关而产生和消失。本项目使用的X射线实时成像装置只有在开机并处于出线状态时(曝光状态)才会发出X射线。因此,在开机曝光期间,X射线成为污染环境的主要因子。本项目拟使用X射线探伤机主要技术参数见表91。表9-1本项目X射线探伤机技术参数情况一览表序号型号类别数量最大管电压(kV)最大管电(mA)发射率常数*mGym2/(mAmin)1/II1225822.6*:发射率常数取工业X射线探伤室辐射屏蔽规范(GBZ250-2014)表B.1中值;未获得厂家给出输出量,发射率常数取GBZT25d2014表B.I中各仟伏(kV)下输出量较大值保守估计。9.2.2非放射性源项X射线实时成像检测系统在开机状态下,空气在X射线作用下分解产生少量的臭氧、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氮氧化物产额约为臭氧的1/2。探伤室通过机械排风以降低房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探伤室通风换气次数不低于3次h),且臭氧在环境中易自动分解,故采取有效通风换气措施后有害气体对环境影响较小。表10辐射安全与防护10.1 项目安全设施10.1.1 辐射工作场所布局及合理性本项目位于厂区1#车间西侧,检测系统由探伤室和操作室组成,操作室位于探伤室南侧,检测系统工作区域相对独立,非辐射工作人员一般不会到该区域活动,探伤室和控制室设置满足工业探伤放射防护标准(GBZll72022)中关于分开设置的要求。本项目X射线主射方向朝上,因此控制室避开了主射方向,设置合理。探伤室50米评价范围主要为本企业厂区和西北侧滨海六路,无居民点、学校、医院等其他敏感建筑,50m范围内无高层建筑,辐射工作场所布局合理。10.1.2 辐射工作场所分区按照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要求,辐射工作场所依据管理的需要,可分为控制区、监督区。其划分原则如下:(1)把需要和可能需要专门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的区域定为控制区,以便控制正常工作条件下的正常照射或防止污染扩散,并预防潜在照射或限制潜在照射的范围。(2)把未被定为控制区,在其中通常不需要专门的防护手段或安全措施,但需要经常对职业照射条件进行监督和评价的区域划分为监督区。公司拟将探伤室设置为控制区,工作期间禁止任何人员进入;将相邻的操作室、及探伤室墙外Im范围内区域(在墙外Im处地面画线并标识监督区)设置为监督区。满足分区管理要求。详见附图6。10.1.3 辐射防护屏蔽设计方案根据设计资料X射线探伤室屏蔽情况详见下表。表10-1X射线探伤室屏蔽情况一览表项目参数最大管电压/管电流225kV8mA射线方向定向向上内尺寸长28.5mx宽4mx高4m防护体墙体500mm混凝土,屋顶500mm混凝土工件门屏蔽门洞尺寸:宽3.0mx高3.0m门体尺寸:宽3.5mx高3.3m,内嵌Iomm铅板搭接要求:搭接长度大于10倍缝隙工作人员出入门屏蔽门洞尺寸:0.8mx高2.0m门体尺寸:宽1.3m×高2.3m,内嵌Iomm铅板搭接要求:搭接长度大于10倍缝隙电缆孔U型地下电缆孔通风装置2个地下U型通风口,下挖300mm,设置于曝光室北侧迷道未设置观察窗无本项目探伤室四侧墙体为50Omm标准混凝土,屋顶为50Omm标准混凝土,底部为地下土层,工件门为钢板加Iomm铅板,工作人员出入门为钢板加IOmm铅板,根据理论计算本项目周围各关注点处辐射剂量率不大于2.5Svh,防护合理。10.1.4 辐射安全与防护措施本项目探伤室已设计安装相应的辐射安全装置和保护措施,主要有:(1)设置门-机联锁装置。X射线机与防护门均联锁,在防护门关闭后才能进行探伤作业。在探伤过程中,防护门被意外打开时,能立刻停止出束。(2)探伤室门口和内部同时设有显示“预备”和“照射”状态的指示灯和声音提示装置,并与X射线机联锁。“预备”信号持续足够长的时间,可确保探伤室内人员安全离开。“预备”信号和“照射”信号有明显的区别,并且与该工作场所内使用的其他报警信号有明显区别。在醒目的位置处有对“照射”和“预备”信号意义的说明。(3)探伤室内和探伤室出入口均安装监视装置,在控制室的操作台有专用的监视器,可监视探伤室内人员的活动和探伤设备的运行情况。(4)探伤室防护门上有符合GB18871要求的电离辐射警告标志和中文警示说明,提醒无关人员勿在其附近出入和逗留。(5)探伤室内安装紧急停机按钮或拉绳,确保出现紧急事故时,能立即停止照射。按钮或拉绳的安装,能使人员处在探伤室内任何位置时都不需要穿过主射线束就能够使用。按钮或拉绳应带有标签,标明使用方法。(6)探伤室设置有机械通风装置,排风管道位于北侧,避免朝向人员活动密集区。风量8000m3h,探伤室有效容积47211每小时有效通风换气次数不小于3次。(7)探伤室配置有固定式场所辐射探测报警装置。辐射安全防护措施布置详见附图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