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人从何处来?(第二篇:嬭姓、酓氏).docx
楚人从何处来?(第二篇:媚姓、舍氏)原创2022-09-1821:55溪河子按:楚人从何处来?楚人是如何得姓(姆)受氏(舍)的?楚人为什么被称作“熊人”?楚人为什么要祭祀“老童、祝融和鬻舍”?鬻畲与季连是什么关系?接下来我将用以下两篇文章来揭示这一千古谜题:第一篇:隈山、穴穷、乔山、洲水、方山、盘、京宗,这些地名究竟有何含义?它们在哪里?第二篇:娴(芈)姓、畲(舍B)氏,通过出土文物、姓氏学原理,解析楚先的迁徙路径本篇为第二篇,这里首先要解决两个概念(重复一下)。一是“楚先”。楚先是指丽季(舍丽)之前的先人,丽季之后的则被称为楚人,其与楚是否立国无关。从新蔡葛陵楚简、包山楚简等卜筮祭祷简文得知,第一位楚先是老童。楚人祀统上的三楚先,则指老童、祝融和鬻畲。二是“姓氏”。在先秦时期,姓与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秦汉时,姓与氏合流归一。在我撰文时,对于姓与氏我会分割得清清楚楚。曾侯作季汤芈鼎之嫡,湖北枣阳郭家庙墓地出土一、三楚先在上蔡郭庄楚墓、新蔡葛陵楚墓、包山楚墓等楚简中,楚人祭祀必有“老僮、祝融、鬻舍(穴舍)",此三人被称为三楚先。鬻舍,即穴熊,也即季连。在传世文献中,三人的记述如下:大戴礼记帝系:“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嫖祖,氏产青阳及昌意。昌意娶于蜀山氏,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按:竭水,或古漫水,或今双洎河),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I®,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钱,-青阳黄帝l昌意颛顼-重黎老童-吴回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郊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芈姓。”-樊(昆吾)-惠连(参胡)一簌(彭祖)陆终一来言(云却人-安(曹姓)l甥蒯厂樊(昆吾)-惠连(参胡)一簇(彭祖)-来言(云郃人)-安(曹姓)世本五帝世系:“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高阳生储,储生卷章,卷章生黎。吴回氏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婿,生子六人,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启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日樊六日季连,是为羊(芈)姓。”r黎黄帝昌意颛顼IS卷童吴回陆终楚世家:“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辔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善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善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彳发,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拆剖而产焉。其长一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黄帝昌意颛顼W秋I-昆吾重黎(祝融)称卷章一1.吴回陆终(袭黎位,祝融)胡祖人姓#彭会曹以上世系传承记载大体一致,不同的地方有两点:一是世本和楚世家均未言老童;二是大戴礼记与楚世家都言重黎,而世本则言黎。山海经大荒西经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橇山始作乐风。”又载“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史记太史公自序云:“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彳发,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法言义疏集各家之言,认为“综上诸说求之,则有高阳时之重、黎,有高辛时之重黎。高阳时之重、黎为二人之名,左传所谓少嗥氏四叔之一之重,及颛顼氏之子黎,即此文'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者也。高辛时之重黎乃是一人之名,卷章之子,而颛顼之曾孙,以火正而兼司天、地,故以一人而兼蒙重、黎之称。亦单称黎,郑语所谓黎为高辛氏火正者也。此重黎既诛,其弟吴回为之后,世掌天地,遂以重黎为氏。自是以降,凡书传所谓重黎氏者,皆即此吴回之子孙也。”可见法言义疏解决了重、黎和重黎的问题,然而其并没有解决老童的问题,其认为老童即史记之卷章,那么“称(储)”又作何解呢?以上诸家记述为后世研究带来较多争议,随着近年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以下简称“安大简”)的出现,这一问题部分得到了解决。黄德宽先生安徽大学藏战国竹简概述一文,为我们揭示了安大简的许多重要内容。其中“楚史类”竹简尤其引人注目,黄先生认为“这批简可能是一部较为完整的楚国官修史书,简文从'颛顼生老童起到楚(献)惠王'白公起祸'止,记载了楚先祖及熊丽以下至惠王时期各王的终立更替和重大历史事件。”据“安大简”第一组楚史类文献材料初步整理结果,楚早期世系为帝颛顼生老童,是为楚先。老童生重及黎、吴及韦(回)。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其六子日季连,是为荆人。从颛顼始,这一世系可用下表表示:重黎颛顼老童J韦(回)一÷颛顼!老童>黎-k帝;<三楚先简本还载:“融乃使人下请季连,求之弗得。见人在穴中,问之不言,以火爨其穴,乃惧,告日:舍。”使人告融,“融日:是穴之熊也。乃遂名之日穴含,是为荆王”。穴熊生熊鹿(丽),穴熊终,熊鹿(丽)立。据此黄先生认为:“简本对楚先祖的来源、世系的记载非常清楚,与楚世家等传世文献比较,简本主要有6点不同。一是老童为颛顼所生,不是称所生。老童所生有四子,即'重及黎、吴及韦(回)'。简文两个'及'这么用,显然是要防止将四子误为两人。二是黎氏即祝融,而不是重或吴、回。三是无陆终其人,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文献陆终当是祝融之误。四是季连就是穴熊,而且简文交代了穴熊得名之由。五是不存在附沮一世。六是穴熊生熊丽,期间并不存在世系的中断。这也证明楚世家鬻熊就是穴熊。”那么,我们如何来看待安大简楚史类文献对楚先世系的这一记载呢?我认为其具有部分真实性,但并不完整,且有追记的成分在里面。仔细审视这一楚先世系,它其实记载的就是楚人的“三楚先”:老童、黎(祝融)、穴之熊(穴舍),这是真实的。然而自颛顼以降至穴舍,一千多年里不会唯有这三代人,特别是从黎到季连,时间漫长,其过度存在断档,实不完整。我们进一步分析,首先从时间段来看,黎为帝善高辛时祝融,颛顼系帝辔叔父,这样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黎,从时间逻辑上和人物关系上都是成立的。其次从祀统上来看,若是颛顼生称(傅),称生卷章(老童),则楚人必先祭祀称(佣),而不会祭祀老童,此亦证明颛顼生老童是正确的。再次从传世文献记载来看,大戴礼记所云“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缄,氏产重黎及吴回”,这个记载是非常翔实的,只是“重黎”之间,以及“吴回”之间,应加两个顿号而矣,即“氏产重、黎及吴、回”。关于老童“安大简”又有新的贡献,“安大简”不仅记录了“颛顼生老童”,而且还描写说老童生下来是满头白发,像个小老头儿。颛顼卜知这个满头白发的婴儿将会子孙蕃衍兴旺,于是喜出望外,就给他起名叫老童。古人常有神话先人之举,且“安大简”年代约在公元前400年至公元前350年之间,其距老童所处的时代太久远了,未足全信。老瓶为楚人上古元祖,按礼后人祭祀先祖绝少直呼其名的,因此我怀疑老童非人名,系其号。世本楚世家记载的“称(倒)”与“卷章”,或一为职、或一为名,抑或一名一字,今殊难辨,但实为一人,即老童。山海经西山经:“又西一百九十里曰眺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魏山,即大隗山,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具茨山一带。说文耆,老也。耆童,即老童。释名:“山无草曰童,若童子未冠然。”庄子徐无鬼:“尧闻舜之贤,举之童土之地。”注:“童土,无草木之地。”抑或卷章所居之地,多产美玉而无草,故自号老童。从社会学角度讲,“自卑别于尊也,虽然楚族人是“帝高阳之苗裔”,但楚人是不能以颛顼为祭祀对象的。自颛顼以降,至楚人建国,历经近一千三百余年,世系的传承纷繁多脉,楚人祭祀颛顼之子老童是符合礼制典范的。在楚简中,老童被写作“老童”(新蔡甲三188、197,零429),“老僮”(包山217、237),“老K童)”(望山一120),“老(女童)"(新蔡乙一22、甲三268)。在传世文献中,被写作“老僮”(大戴礼记帝系),“耆童”(山海经西山经西次三经),皆系古文字异写。黎为火正之官,帝辔命曰祝融。国语郑语:“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於周未有侯伯。”韦昭注:“八姓,祝融之后八姓,己、董、彭、秃、鲂、曹、斟、芈也。”。据李零先生研究,“这八个分支,有些见于金文,如己姓作妃,½姓作娘,曹姓作(女秦),芈姓作嫡,这些字都带有女旁,是真正的姓。而董姓是董父之后,彭姓是彭祖之后,则是氏。”韦昭认为秃姓是彭祖之别、斟姓是曹姓之别,二者应当也是氏。一、斓姓传世文献中,楚姓作芈。出土楚文字中,常见有以下两种写法:蟠三曾侯作季汤芈鼎之端湖北枣阳郭家庙蓦城国右解嫡王子申作嘉嫡盏盂盖铭之娴春秋中期偏吸煎慰券国语郑语载:“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I噎,氏产六子”,此言足信,但其产子的过程则荒诞不经,盖为神化古人,为其造神。祝融八姓,陆终之子占其六:己、彭、坛、曹、斟、芈。又云:“己姓昆吾,苏、顾、温、董,董姓殿夷、豢龙,则夏灭之矣。彭姓彭祖、豕韦、诸稽,则商灭之矣。秃姓舟人,则周灭之矣。姓姓郭、帮、路、偏阳,曹姓邹、莒,皆为采卫,或在王室,或在夷、狄,莫之数也。而又无令闻,必不兴矣。斟姓无后。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芈姓夔越不足命也。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矣。”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皆言陆终六子曰季连。安大简楚史类文献则云:黎氏即祝融,有子六人,其六子曰季连,是为荆人。黄德宽先生认为"无'陆终其人,生六子者就是祝融黎,文献陆终当是祝融之误。”苏建洲先生读安大简“楚史类”竹简的几点启示,考证认为"可见'陆'与'祝'本有异文,而'终'与'融'音近可通,见声素201页。“陆终”当是“祝融”的音近讹文。”苏先生的这一观点,我认为很是,可释补大戴礼记世本楚世家国语郑语之意。另外从分族的角度来看,应是一个早期事件,不可能往后拖的太晚,从颛顼帝开始,至三世黎进行分族赐姓是恰当的。但这里有两点可疑:一是黎六子季连与楚居之季连同名,难道是巧合而已?一是黎六子季连为后人附会之,盖祝融六子之名未载,后世有季连为芈姓,便拿来充替?二者必居其一,疑后一种可能性更大。楚人祭祀祝融,祭祀的不是黎,而是黎的第六子,大概楚人不详其名,抑或其袭职为祝融,故以祝融享祀。黎第六子,实为楚先孀姓得姓之始祖。樊(昆吾、C黄帝一昌意一颛顼老童(卷章)一重一黎一吴J韦(回)一惠连(参胡、一覆铿(彭祖、一莱言(会人、安(曹安、U?(?、嫡祝融黎六子之中,己姓为长,芈姓为幼。“左传昭公十二年楚灵王称昆吾为'皇祖伯父,说明在楚人的祀统上一直承认这一点(李零语)"。“皇祖”即指祝融六子,昆吾为其兄,故称“皇祖伯父”。昆吾在许(案:初封于濮阳。夏衰,昆吾为夏伯,迁于旧许,即今河南省许昌市,后为商汤所灭),豢龙氏在韩(今山西芮城),彭祖氏在彭(今江苏彭城),却在郑(今河南新郑),都在郑(今山东邹县),黎第六子所处不详。其中己姓各支和妖姓各支的居住地最重要,卫(今河南濮阳)是“颛顼之虚”,而郑是“祝融之虚”,分别是颛顼集团和祝融集团的中心,其他各姓皆在这个中心辐射的周边。自老童始至季连,约1200年间,楚人的祖先一直生活在黄河以南的中原地带。老童自濮阳(卫)迁至今河南省郑州新密市具茨山,繁衍生息;祝融在今郑州新郑市当有一段较为稳定长久的居处。黎之后,六子徙居各地。至西周初叶“季连初降于隈山”,说明楚先人已徙进到今淅川县一带(详见后文)。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楚先的居处之地,比人们的想象可能远要复杂得多,这里面还缺重要的一环,即楚先的“得氏”问题。上古时期,古人多“以地为氏”,楚先传承有几“氏”,今无从考据,唯有知道的是窗氏。三、含氏舍,在殷商甲骨文卜辞中有多种写法,在两周金文中体现了由繁传简的不同写法。见下图:9、方、跳、兜、彷、阴、冷、缸飘、金、尔、制有学者认为全部字义为会意人饮酒,它像人俯身引颈伸舌,就饮于盛酒、盛水器之状,“舍”实际是“饮”。此观点值得商榷。我认为就其形态来看,其更像一个人俯身低头,伸出两手,眼看两手中心,正在专心制作“酉”型器物。“舍”,从“酉”。“酉”,甲骨文作:金文作:这种尖底的陶器是古人汲水的一种工具,上面可以系绳索,尖底容易倾覆进水。在楚系简帛中作:以下为“畲”字金文(择选):(05.02623-3楚王畲前鼎)战晚(新收1809楚王畲塞盆)春中后(04.02479楚王畲前西鼎)战晚(01.00085楚王畲章傅)战早(09.04549-1楚王(01.00083-1畲前勤战晚楚王甥翦感S因此,“舍”的本义应为制作酉型陶器,或代表一种制陶的高超技艺。以“舍”为名地,表示此地盛产陶器,有陶器作坊。关于楚族“得氏为舍”的问题,我有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在此提出来供大家探讨。1975年冬湖北随县温阳公社溪水西岸鲤鱼咀出土了“曾子原鲁箫”,著录于金文通鉴05892,现被湖北省博物馆收藏。其铭文共有18字,被释读为:唯九月初吉庚申,曾子原鲁为孟姬舍B铸媵焦。当弟溪河子曾子原鲁篁铭文原鲁,曾子之名。姬畲B当系曾子的女儿,姬姓,名含BO此件铜熊是曾子为长女姬舍B所作的陪嫁之器。原报告此器年代定为春秋中后期,黄锡全先生认为当在春秋晚期。黄锡全先生主张,“曾国国君只称曾侯','曾子'、'曾伯'不是国君称谓;'曾侯'或称曾子'者,是其继位前的称谓或身份。”此观点我认为很是,关于曾子原鲁的身份我们且不去管他,这里只关注他女儿的名字。邰畲B,从含从邑,当系邑名,此邑建在含地,疑是曾子原鲁的封邑。曾国为姬姓国,原鲁的女儿叫姬舍B,当以邑名为人名。刘伟潘先生研究认为,“楚简中从'邑之字有时也可表示人名,但这类例子并不多见。楚人有意加'邑',盖有提示人物居地之意。”曾国故城遗址在今随州市曾都区。从姬舍B媵金出土地点看,其在曾国地域内,说明曾子原鲁没有将女儿外嫁,极有可能嫁给了在曾国的异姓贵族。那么,曾子原鲁的封地“舍B”在哪里呢?这要看春秋晚期曾国的国土范围。从目前随州一带出土器物看,西周早期曾国并不大,应限于随州的漂水流域,但随着形势的发展,鄂被周徙迁,曾国占有了汉东一带,势力范围向北扩展到了枣阳,控制了“随枣走廊”,成为汉东第一大国。西周末期,周宣王“迁申于谢”,申、随为邻。春秋之初,楚武王称王,随国渐渐被楚兼并。春秋后期曾国的势力范围,应以今随州市曾都区为核心,向西不过汉水,向北与枣阳、桐柏接壤,向南与京山、安陆毗邻,向东与信阳相连。不出意外,含地有可能就在这一范围之内。依据古人逐水而居的习惯,畲B邑、T在今漂水、渍水、源水流域,具体位置仍需考证。舍B在汉水之东的随地,是否说明楚先人在西周之前就已经向南越过淮水了呢?我认为不应排除这一可能性,并且极有可能。大约在商时祝融黎第六子的后人从今郑州新郑出发,向南徙迁,来到了舍I,地,并以地为氏,始有芈姓舍氏。商朝末年,芈姓舍氏再次徙迁,在季连父亲的带领下,由舍B地往西北来到隈山,楚先人的脚步始进入丹淅之地。季连初降于“隈山”,抵于“穴穷”,直到舍丽出生于“京宗”,芈姓舍氏始称“楚人”,才有楚族这一概念。楚人以“舍”为氏,舍地究竟在何处?单凭这一件“曾子原鲁簿”作证是不够的,我们期待有更多的“舍”器出土。楚先人迁徙路线图四、小结楚世家:“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在楚居未出现之前,人们普遍认为穴熊与鬻舍为两个人,司马迁对此也没有搞清楚,以“弗能纪其世”概之。从出土简文来看,楚人祭祀的“三楚先”系统有两套,一是老童f祝融一鬻舍,二是老童一祝融一穴熊,大家对此观点并不一致。楚居出现后,这个问题就释然了,穴熊即鬻畲,为同一个人。然而楚居纪世是从季连开始的,楚人祭祀中却没有季连,显然季连在楚人心目中没有鬻舍重要。这是为什么?现在安大简楚史类的出现,把这一问题也解决了。季连是穴熊的字。在芈姓族中,舍是大宗,熊是小宗。在季连成为芈姓舍氏大宗族长之后,更熊氏为舍氏,更名曰鬻,称鬻畲。而这也是楚人被称“熊人”的原因。但这里仍有一些问题需要提出来,供大家思考:其一,在“三楚先”中,老童、鬻畲(季连)都是具体的人,祝融是官职(火正),那祝融就不是指一个人,这是很奇怪的?一种考量认为楚人祭祀的这位祝融是安大简楚史类中出现的这位“融”。另一种考量认为祝融是指祝融氏,系以职为氏,祝融氏族应包括很多小宗支,舍氏只是其一,这也是“融”能命令穴熊为含氏的原因。其二,鬻畲(季连)、含丽、含狂先后事文、武二王,却得不到赐封,大概周王分封的是芈姓大宗(出土器中有芈伯?待研究),根本不理会小宗含氏。至周成王时,才顾及季连祖孙三代人的功绩,为唐绎册封了个很小的子爵(不会超过大宗的册封)。耆绎之所以被分封到夷屯,立国汉西,推测也是源于楚先在汉水(汉东)一带的存在。但是否如此?仍需考。注:为了阅读顺畅,参考文献具略。作者简介:景广海,男,1965年5月出生,笔名溪河子,山东省邹平市人。先秦姓氏名学爱好者,著有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o老子其人与宋国历史若干问题考辨著作权登记号:鲁作登字2022A00769184景氏源起典茏史若干冏题考辨I 截图(Alt + A)头条*海O景广海著,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年12月本书主要看点:1、首次揭示先秦“姓氏学”根本要义,提出“分族命氏”原则及模型。2、首次全面破解景氏、昭氏、庄氏、悼氏、黄氏源起及世系传承,对于研究其他楚贵族具有借鉴指导意义。3、首次厘清楚惠王封君制的内涵与实质,其不同于传统学术认知。4、首次破解“楚都丹阳”之惑,将彻底结束千余年来寻找楚都丹阳,而至今仍一无所获的尴尬局面。5、首次解决了困惑学界的“郢、郢都、郢城”的问题,解决了“楚都”到底在哪里,及其变迁的问题。6、首次提出楚国的政权体制“都”与“邦”的建制问题(即“一都一邦”制);另楚有口,而无郡;郡为秦所首创。7、首次破解“若,上都、下蠢”之谜,拿到了破解众多谜团的钥匙,而这一问题大家仍在苦苦探索之中。8、首次提出“颛顼故里在襄阳”、“襄水即若水”这一命题。9、首次揭示楚国历史发展的路径:立国(舍绎)一一亡国(舍罟)一一称王(畲达)一一灭国(负刍),此观点颠覆了传统学术认知。10、首次揭示了楚君的迁徙路线图:夷屯(舍绎)一一发渐(含巨)若(舍义)一一宵(舍达)一一福丘、疆郢(文王)一一陈郢(顷襄王)一一寿郢(考烈王)。11、首次揭示楚先的源起之谜(三楚先)。对楚先“得姓(嫡)”“得氏(舍)”问题,以及“楚先人的迁徙路线”提出了新看法。12、首次破解在传世文献中,楚王为何被称“熊”氏之谜。13、首次提出“屈氏源起猜想"、“屈氏故里”命题,对“莫敖”、“左徒”进行了释考。14、首次破解楚居中隈山、穴穷、发渐、乔多、旁阡、宵、夷屯等罕见地名及其地理位置。15、首次破解楚居中疆郢、为郢、樊郢、若郢、鄢郢、湫郢等十余座郢城的地理位置,对于暂无证据的提出刍论。16、首次提出宜昌市博物馆藏的“秦王卑命钟”与信阳长台关楚墓出土编钟中“有铭、最大的那枚”原为一套,并对铭文进行了释读。17、首次发现在青铜器铭文中有“左右合文”的情况(大市铜量)。18、首次论证大招为景差所作,并提出哀郢九辩亦为景差所作的观点。19、首次论证了钱穆宗师关于春申君黄歇是“芈姓黄氏”,而非“嬴姓黄氏”的观点(钱氏提出而没有证明),同时否定了他关于“楚庄王即顷襄王”的看法。提出了“楚宣王”即“楚庄宣王”的新发现。20、首次论证“春申君故里”在常德。21、首次提出“春申口的猜想”这一命题。22、首次破解春申君黄歇家族覆亡之惑(黄歇之后还有一代春申君)。23、首次系统地考证了战国景氏家族人物,对他们的“身世、爵位、官秩、作为”等进行了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