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水土保持管理.docx
1基本情况11.1 自然条件11.2 自然资源41.3 社会经济7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92.1 水土流失现状92.2 水土保持现状163规划依据、原则和目标183.1 规划依据183.2 规划原则193.4 规划范围203.5 规划水平年203.6 规划目标204水土保持分区及总体布局214.1 水土保持类型区划分214.2 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划分235水土流失综合防治295.1 预防保护与监督管理规划295.2 生态修复305.3综合治理相关方案365.4 水土保持监测规划465.5 科技示范推广规划475.6 近期治理任务476城市水土保持511.1 城市概况511.2 基本思路及规划目标516. 3城市水土流失治理526.4部门职责537环境影响评价557.1评价范围557.2环境保护目标557. 3工程对环境的影响557.4环境保护措施557. 5评价结论568投资估算568. 1编制依据569. 2编制说明5710. 总投资579效益分析619.1效益分析6110近期实施意见及远期展望6310.1近期实施意见6310.2远期展望6411组织管理6411.1 组织领导措施6411.2 技术保障措施6511.3 投入保障措施6611.4 机制保障措施66附表附表1:江山市近年水土流失统计表附录附录1:衢州市水利局关于“召开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论证会的通知”附录2: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意见附录3:江山市水土保持总体规划报告评审会专家组名单附图附图1:江山市地理位置图附图2:水土流失现状图附图3: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分布图附图4:近期实施重点相关项目区位置图前言江山市地处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三省交界处。主要河流江山港自南而北纵贯江山全境,为我省母亲河一一钱塘江的源头之、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不仅对实现保护钱塘江源头、保护江山市饮用水水源、保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也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相关内容和必然要求,对配合江山市城乡体化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江山市编制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开展了碗窑水库面源污染治理,结合江山市生态移民相关项目,全面开展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果,水土流失面积从1997年456.4k2减少到333.6Oknl2。因此,在总结以往水土流失治理经验的前提下,继续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可以使江山市保持工作得以可持续发展。水土保持规划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基础和依据,结合浙江省“十一五”规划编制体系本规划通过对江山市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现状的分析和探究,分析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水土保持的需求,提出江山市近期、远期水土流失防治目标,确定不同水土流失类型区的不同措施总布局,制定相应的水土流失防治和监督管理措施。时间无明显流失水土流失面积土地面积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流失面积流失比例2000年1590.07284.54120.5814.656.463.10429.3321.262019.482004年1685.88150.98144.1321.278.668.56333.6016.522019.48附表1江山市近年水土流失统计表单位:km21基本情况1.1 自然条件1.1.1 地理位置江山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钱塘江上游、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8°22'29"118°48'48"、北纬28°14'29"28°53'24”之间,市域总面积2019.48km2,其中钱塘江流域1809.Ikm2、长江流域面积210.381km2,南北长70.75km、东西宽41.75km。东邻衢江区、柯城区,南连遂昌县、福建省浦城县,西接江西省玉山县、广丰县,北与常山县相交。全市设有19个乡镇,2个街道办事处。1.1.2 地形地貌江山市属浙江省西南山地丘陵区,全市地形呈东南山区、西北低山丘陵、中部河谷平原,以中低山为主(占全市面积的45.0%),平坂面积只占10.0%,各类地貌面积统计见下表1.1。东南部分为仙霞山脉,山势陡峻,主要山峰大龙岗、龙门岗、将军山等海拔均在100om以上,最高峰为大龙岗峰(海拔1500m,黄海高程,下同)。西部与北部为怀玉山余脉,自西南向东北延伸,斜贯市域,山地范围较小,山势陡峻。中部为金衢盆地西部河谷平原地带,钱塘江上游支流江山港自南向北贯穿全境,由于江山港及其支流的切割,形成一连串的山间小盆地和河谷小平原,这一带地势呈台阶式,起伏不大,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与衢州市衢江区交界处的渡船头最低,海拔仅73m。江山市地貌可大致分为三部分:(一)仙霞岭中低山区,位于江山东南部。这些山区林兴木旺,成雨条件好,是江山市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该区以中山为主,山势陡峻,海拔千米以上高峰有105座,最高峰为大龙岗;沟谷深度在500800m之间,呈“V”字形态,坡度多在25°以上。(二)怀玉山低山丘陵区,位于西北部,以低山为主,山势较缓。许多地方与河谷丘陵交错分布。最高峰为湖山尖,海拔895.4m,灰岩分布广泛,岩溶地貌发育良好。(三)河谷丘陵地区,位于中部,江山港自峡口而下斜贯江山市境内,从东北出至衢江区,地势低缓,坡度一般小于6°,相对高差不足100m,海拔一般在200m以下,原始地形相对低陷,后因江山港及其支流长期切割和冲刷,河床两侧形成多级阶梯。峡口至凤林段为冲积平原,西部为低丘,东北部长台溪切穿和睦带的高丘,形成山前的红土低丘和冲积扇,低丘和缓岗,此起彼伏,坡度不足25。,分布极不规则。根据1:10000地形图量算统计,全市地面坡度15°以下国土面积为1059.52km2(占52.5%),15250国土面积为407.0km2(占20.2%)、25°以上国土面积为552.8km2(占27.3%),详见下表L2。表LI各类型地貌面积统计表平坂岗地低丘高丘低山中ill面积(km2)202.14379.24184.97343.70374.59534.73百分比(%)10.0118.789.1617.0218.5526.48表L2各坡度面积统计表坡度(0)(33-55-88-1515-2525-3535面积(km2)582.78220.7373.97182.04407.04422.09130.75百分比(%)28.910.93.79.020.220.96.41.1.3 河流水系江山市境内有两大水系,一为钱塘江水系,另一为长江鄱阳湖信江水系。除西南部的枫溪、大桥溪、新塘边溪为信江水系外,其余分属钱塘江水系的江山港、常山港、乌溪江支流,钱塘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91.3%。主要河流为江山港。(一)钱塘江水系1)江山港及其支流江山港为钱塘江上游的一级支流,全长134km,其中江山境内105km、流域面积1704km2、比降3.79%o.发源于双溪口乡南部浙、闽交界的苏州岭(海拔1171m),由西南向东穿行于山地丘陵之中,贯穿市境中部,属雨源型河流,具有源短流急、降水年际年内分配不均、洪枯变化大的特点。流经江山市的13个乡镇后进入衢江区。2)流出境外的溪流江山市流入钱塘江支流常山港、乌溪江的主要溪流有6条,分别为上王溪、大唐溪、金丰湾溪、大陈溪、黄田头溪、阴源溪,其中前4条流入常山港,后2条流入乌溪江。(二)长江水系江山市属于长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廿八都溪、大桥溪、新塘边溪,以上3条均流入信江。(三)水库江山市已经建成小(二)型以上水库76座,即大(二)型水库2座(碗窑水库、白水坑水库)、中型水库1座(峡口水库)、小(一)型水库22座、小(二)型水库51座,总蓄水能力达到5.2亿m3。1.1.4降水根据江山市各雨量站观测成果分析,江山市多年平均降水量1825.8m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1002.3mm,多年平均径流深1174mm,属易洪易旱地区。降水与径流年际间变化极大、年内分配相对集中。降水量随高程的增高而递增,自河谷平原向两侧、自下游向上游逐渐增加,总体趋势东南多于西北,上游山区多于丘陵、河谷平原区,最大为岭头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134.3mm,最小为双塔底站,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660.5mm。降水与径流主要发生在每年的47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这段时期经常出现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灾害。1.1.5地质江山市座落在华夏褶皱带与浙西台褶带接壤的绍兴一江山大断裂带两侧,地质构造复杂,褶皱重叠,断裂纵横,地层出露相当广泛。地层区域分为三部分。仙霞岭部分,位于市境南部和东南部,为浙东南地层去四明山地层分区西南端。怀玉山余脉部分,位于市境西北部,为浙西4t½层区衢江地层分区的西南端。河谷部分,位于江山港中、下段河谷地区,由西南向东北斜贯市境,系绍兴一江山断裂带的西南部分。1.1 .6土壤海拔高度、自然条件是决定土壤类别的主要因素。江山市土壤以黄壤土为主,分布有红壤、岩性土、水稻土。黄壤土主要分布于海拔60Om以上的山地,富铝化作用较红壤弱,铁钻氧化物强度“水化”,土壤呈黄色,表层土有机质积累较多,腐殖质层较厚,且常保持较好的枯枝落叶层。岩性土分布在低山丘陵区,具有较好的母岩特性,靠近基岩附近有石灰性反应,养分含量不高。水稻土主要分布在丘陵的贩田、垄田地段。1.1.7 植被江山市区植被覆盖较好,森林覆盖率达67.1%,属浙闽山丘甜植木荷林植被区,植物类型多样,植物资源比较丰富。自然植被有常绿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叶林、灌纵4个组,7个类15个群系。呈垂直分布,海拔1350米以上为山顶灌纵,海拔12001350米交互分布着黄山松阔叶混交林和黄山松林,海拔9001200米的山地,主要分布着常绿阔叶林,海拔900米以下大多分布着马尾松林、次生灌纵、杉木林、毛竹林及其它植被类型。1.1.8 气象江山市地理纬度较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地形影响,兼有盆地气候的某些特点,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降水丰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具明显的山地立体气候特征,在垂直方向上气候差异较大。据气象站实测资料统计,江山多年平均气温为17.9C,极端最高气温38.8C,极端最低气温一5.5,多年平均气压1004.9hPa,多年平均水汽压17.4hPa;多年平均蒸发量1466.1mm,月平均蒸发量以7、8月份最大;多年平均相对湿度80%,月平均相对湿度以38月份最大(均在82%左右);多年平均风速为3.0ms,最大风速达16.0ms(1977年8月9日),相应风向为N,多年平均月最大风速为14.0ms,最盛行风向为ENE,其相应的风速也在15.0ms以上。1.2 自然资源1.2.7 土地资源江山市土地总面积2019.48km2,其中耕地面积264.53km2,林地面积1405.33km2,水域面积54.07km2.1.2.8 水资源江山全市年平均降水量1825.8mm,全市水资源量较丰富,水资源总量为23.19亿m3,其中地下水资源量7.28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2383In3。全市总用水量3.118亿m3,按用途分农田灌溉用水L818亿m3,工业用水量0.872亿m3,林牧渔蓄用水0.157亿m3,城镇公共用水0.033亿m3,居民生活用水0.222亿m3,生态环境用水0.016亿m3;按供水水源分蓄水工程供水量1.997亿m3,引水工程供水量0.930亿m3,提水工程供水量0.182亿m3,地下水供水量0.009亿m3,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率22.7%。江山市水资源量较丰富,蓄水、供水工程分布不平衡。大部分乡镇、村以取浅层地下水或山泉水为生活用水及饮用水,局部地方如大陈乡等,由于地表供水水源少,地下饮用水源又相对缺乏,群众饮用水较困难。1.2.9 生物资源1.2.3.1植物资源江山市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带,浙闽山区甜楠木荷植被区,自然植被类型有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灌丛4个组,7个类型15个群系。1)植被种类全市有木本植物87科,232属,634种。其中属国家省级保护的珍惜树种有银杏、金钱松、厚朴等27种,可供开发利用的优良乡土造林树种100多种,花卉和观赏树种300多种。木本植物以壳斗科、樟科、茶科和木兰科种类最多,构成森林植被林木层的基本成份。蔷薇科、杜鹃花科、豆科、茜草科、冬青科、冷冬科、大戟科也较多。野生植物按经济用途分类,纤维类70种,淀粉类和糖科类55种,油脂类91种,糅科类69种,芳香油料类40种,树脂、树胶类9种,药材类61种。2)垂直和水平植被分布(1)垂直分布植被垂直分布在境南山区较为明显,海拔135Om以上为山顶灌丛,植被种类结构简单;海拔12001350m,交互分布着黄山松阔叶混交林和黄山松林,黄山松林分布海拔较高,黄山松阔叶混交林分布较低;海拔9001200m,分布着常绿阔叶林,局部地区偶有接近自然状态的杉木或毛竹林;海拔70Om以下,分布着马尾松林、次生灌丛、杉木林、毛竹林及其它植被类型。(2)水平分布境内从南到北,自东向西分布着常绿阔叶林水平地带性植被,但大量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境南山区海拔较高地区。海拔较低地区因采伐过量,林相破碎,高低不齐,有的退化为次生灌丛,有的已被其它类型植被所代替。村庄附近、水库周围的常绿阔叶林作为风景林、水土保持林而保存下来。中部、东部和北部低山丘陵区普遍生长着马尾松林。峡口、长台周围乡镇除常绿阔叶林外,主要分布着人工杉木林;北部坛石有大片集约经营的杉木林;南部分布有成片毛竹林;大陈等分布着大片裸露山地石灰岩刺灌丛植被类型,种类较少,结构简单,覆盖率低。3)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及地域分布(1)江山市现有森林资源的特点是系统复杂程度低、生态稳定性不高,表现为“三多三少”,即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用材林多,生态林少。(2)常绿阔叶林: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常绿树种组成,其现状植被主要分布在山区双溪口等乡。其它低丘1也区,在村庄附近,水库周边还保留部分次生常绿阔叶林,乔木层高6.012.Om之间,郁闭度在0.500.95。(3)针阔混交林;有温性和暧性两种类型,温性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100Onl以上中山地区,暖性针阔混交林分布在海拔80Om以上低山丘陵区。乔木层高约5.88.0m,郁闭度约0.7左右。(4)针叶林:分暖性和温性两种类型,暖性针叶林在低山丘陵和平地均有分布,树种繁多,面积较大,资源丰富。特别是马尾松林、杉木林已是江山两大针叶林。杉木林多为人工林,温性针叶林则分布在海拔120Oin左右高山上,主要有黄山松等。乔木层高约6.0m,郁闭度0.5左右。(5)灌丛:分布广泛,尤以西南部较多。灌丛类型复杂,生活型多样,层次结构简单,生产力低。原生灌丛(山顶灌丛)仅分布在东南部仙霞岭山脉主要峰顶及山体顶部;低山灌丛面积较大,其种类组成与当地常绿阔叶林中下木层有密切联系,常稀疏散生着一定数量乔木树种,林相或呈乔木状,或呈乔木状,或呈萌生灌木状,层高0.54.0n不等。1.2.3.2动物资源根据调查,江山市有脊椎动物200种左右,其中哺乳类40-50种,鸟类107种,爬行类20-30种,两栖类10多种,鱼类约10种,被列入国家保护的珍惜动物有20多种。白鹅、蜜蜂、白毛乌骨鸡等饲养动物资源居全国、全省前茅,并被誉为“中国白鹅之乡”、“蜜蜂之乡”。1.2.4光热资源江山光照充足,但日照时空分布不均,河谷平坂地区,全年日照可达2063.3h。日照时数呈周期性变化,78月日照最长,在27Oh以上,平均每天9h,2月份日照最少,仅108.7h°常年平均太阳辐射量为111.8千卡/cm2,太阳辐射量随太阳高度变化而变化,并受地形与气候影响。59月,太阳辐射量在10.1千卡/cm2以上,10月次年4月,太阳辐射量在9.3千卡/cm2以下。常年大于0以上活动积温6264C,持续361天;大于IOe活动积温5418C,持续243天;10°C2(C活动积温4296C,持续181天。除东部边界一带和南部高于40Om的中低山区外,其余地方大于I(TC积温均在500OC以上。1.2.5矿产资源江山市境内的矿产资源丰富,以非金属矿产为主,主要有煤炭、石媒、萤石、硅灰石、石灰石、硬质耐火粘土等。据调查,已发现建材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有色金属矿产等五大类30余种矿产,己经开发利用的矿产共有16种。1.2 .6风景旅游资源江山市位于钱江源头,浙、闽、赣三省交界处,山青水秀,风光优美,交通便捷。由江郎山、峡里湖、仙霞关、老虎山四个景区组成的江郎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面积达67平方米,名胜区内飞霞削翠,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于一身,集奇山秀水、古道雄关、古镇秘宅于一体,是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娱乐的最佳选择。素有“雄奇冠天下,秀丽甲东南”之誉。近年来,新开发了月亮湖和须江公园,已经成为游人驾舟荡漾的理想水上乐园和人们散步闲游的胜地。1.3 社会经济近年来,江山市把抓好技改相关项目的实施作为增强工业发展后劲、提升产业竞争的一项重要措施,大力实施新型电光源、机电、消防、纺织服装、竹木加工、绿色食品的“六大”特色产业工程,积极采取现场办公、相关项目落实协调等多种措施缓解要素瓶颈制约,促进江山市工业投资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3.7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738元,其中第一产业12.1亿元,第二产业36.3亿元,第三产业25.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6.5:49.2:34.3。财政总收入6.05亿元,年均递增22.1%,地方财政收入2.65亿元,年均递增25.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738元,人均纯收入5594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亿元,年均递增13%,出口4153万美元,年均递增33.1%。2005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1.7亿元,五年年均增长20.1乳1.3.1 人口与劳动力2005年,江山市人口总计58.0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9.12万人,非农业人口8.96万人,人口密度为288km25乡村劳动力资源总数29.31万人。1.3.2 土地利用全市土地面积2019km2,耕地面积242.92km2(其中水田214.92km2,旱地28km2),林地面积1405.33km2,水域面积54.07km2,其他用地316.68km20人均土地占有0.35hm2,仅占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3强左右,其中人均占有耕地面积0.042hm2o耕地主要分布在江山港两岸的河谷平原与丘陵区。根据待开发土地资源调杳规划,土地垦植率为16.53%,农田灌溉率为79.79%,土地仍有较大潜力可挖。1.3.3粮食与经济收入2005年全市各地进一步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步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600.02km2,粮食总产量达到23.49万t,农业总产值18.9亿元。1. 3.4农村各业生产情况江山市农业以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又以早稻、晚稻为最,豆类、玉米、番薯等次之,经济作物主要有油菜、棉花、花生、芝麻等,经济园地主要种植茶叶、蚕桑、柑桔等。畜牧业以养猪为主。2005年粮食总产量23.49万吨,年内生猪出栏数达66.73万头、年末存栏数达39.38万头,耕牛年末存栏1.01万头,羊年末存栏0.99万只,禽饲养量652.74万只。全年实现农农业产值10.73亿元、畜牧业产值6.65亿元、林业产值0.86亿元、渔业产值0.56亿元。1998年以来先后被国家有关部委命名为“中国白鹅之乡”、“中国舜猴桃之乡”、“中国蜜蜂之乡”和“中国白菇之乡”。1.3. 5居民生活水平2005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万元,实际比上年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0.56万元,实际增长10.1%。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稳步提高。因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城乡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这也使得城镇居民与城乡居民的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差距较大。2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现状2. 1水土流失现状2.3.1 水土流失类型按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江山市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一南方丘陵土壤区,全市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其次还存在着滑坡、崩塌等重力侵蚀,土壤侵蚀强度以中轻度为主,水土流失主要分布于山区、半山区和丘陵岗地的荒山、疏林地与陡坡。2.1.2强度与分布根据最新(2004年)遥感普查结果显示,江山市水土流失面积333.6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52%),其中轻度流失面积150.98km2(占流失总面积的45.25%),中度流失面积144.13km2(占流失总面积的43.19%),强度流失面积21.27km2(占流失总面积的6.37%),极强度流失面积8.66km2(占流失总面积的2.60%),剧烈流失面积8.56km2(占流失总面积的2.59%),详见下表2.1、图2T°江山市水土流失调查主要从不同土地类型、不同坡度和不同高程三个角度分析。水土流失现状图见附图1。2. 1.2.1不同土地类型水土流失分布江山市水土流失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统计情况见详见表2.2,图2-2。国土总面积(km2)剧烈小计比例(%)O.0320.0929.4068.34O.1319.9429.9266.64O.0927.5117.66155.80O.0710.0123.3942.800.0113.6916.6382.30O.2815.7123.3867.20O.2952.8042.38124.60O.2932.4340.2480.60O.077.0415.4445.60O.027.3215.4447.400.0112.7913.5694.301.3515.067.36204.704.058.054.32186.50O.1012.5721.5258.40O.0711.4112.OO95.10O.9832.3628.34114.200.0110.4333.7530.90O.171.922.6273.40O.1312.8812.20105.60O.116.634.90135.30O.302.962.12139.808.56333.6016.522019.48表2.1江山市水土流失状况表行政区无明显(km2)水土流失面才只(k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双塔街道48.2510.467.981.350.27虎山街道46.7014.194.401.060.16上余镇128.2915.0211.141.040.22四都镇32.793.784.940.920.30贺村镇68.617.704.311.510.16清湖镇51.497.396.291.290.46坛石镇71.8023.5424.503.391.08大桥镇48.1715.7612.742.481.16淤头镇38.563.792.580.530.07新塘边镇40.084.742.030.50.03凤林镇81.518.133.580.800.27峡口镇189.643.698.630.760.63廿八都镇178.450.791.560.591.06长台镇45.837.554.280.520.12石门镇83.694.046.910.220.17碗窑乡81.8410.7917.551.551.49大陈乡20.473.625.191.330.28保安乡71.480.401.110.150.09塘源口乡92.723.768.230.580.18张村乡128.671.704.130.500.19双溪口乡136.840.142.050.200.27合计1685.88150.98144.1321.278.6621.27;1.05%8.66;0.43%144.13;7.14%8.56;0.42%150.98:7.48%1685.8;83.48%无明显口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图2-1江山市水土流失强度分布图表2.2江山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统计表6.6%画地地地 耕地地矿草土岩他 坡园林工荒裸裸其地名土地利用水土流失面积(km2)3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坡耕地8.908.715.992.895.2131.70江园地15.135.451.110.280.0822.05林地108.61117.0211.034.623.02244.30工矿地0.901.770.570.170.113.52山荒草地3.442.860.540.130.037.00裸土地0.210.300.050.030.000.59裸岩2.282.900.720.270.036.20市其它11.515.121.260.270.0818.24合计150.98144.1321.278.668.56333.60按不同土地利用类型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全市林地水土流失面积达244.30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73.2%,其中轻度侵蚀面积108.61km2,占林地水土流失面积的44.5%,中度侵蚀面积117.20km2,占疏林地水土流失面积的47.9%。“十五”时期,江山市林业部门加快了造林的步伐,注重生态林建设,完成人工造林更新46km2,建设生态公益林411km2,长防林33km2°但是现状林地具有“三多三少”的特点,即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幼林多,成熟林少;用材林多,生态林少。现有林分多为人工纯林,树种较为单一;有林地面积中,丘陵岗地疏马尾松林、低山区残次灌木林有一定分布,防护林和特用林仅占3.9%;乔木林以松、杉针叶林为主,阔叶林面积仅占14.9%;乔木林分的龄组组成,中幼龄林87.4%,成熟林仅占12.6%等现象,导致了现状林地的水土流失比重较大。坡耕地、园地、工矿用地属于人为经营的土地,从上表可以看出其水土流失面积25.89km2,占总水土流失面积的17.16%。在该区域,人们不断对生产用地进行翻耕、扰动,破坏了地表结构,造成土壤母质、基岩裸露,耕作的不合理铲草活动又直接影响了地表的植被覆盖度,为水土流失的发生创造了基础条件,在一定外营力作用下,就会导致水土流失的发生。从发展经济的角度来讲,农业耕作、果业发展以及开发建设相关项目的发展均是必不可少的,然而,人们在生产建设活动过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是比较容易的,因此,对该区域必须配套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大对生产建设活动的水土保持监督力度,进而达到有效防治水土流失的目的。从水土流失发生的条件分析,草地通过自身发达的根系和密布的叶片充分达到了固土保水的效果,不仅没有水土流失源,也形成了径流下渗等保水条件,没有产生水土流失;荒草地、裸土地、裸岩为水土流失发生没有提供足量的条件,只有低植被覆盖度、易分化岩面区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总水土流失量较少;其它用地区域如水域、滩地等在一定的外营力作用下,也会产生少量的水土流失。2.1, 2.2不同坡度水土流失分布江山市不同坡度水土流失情况见详见下表2.3,图2-3。江山市属浙江省西南山地丘陵区,在水土流失影响因素中,坡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如同样植被覆盖度的疏林地、荒坡地,水土流失强度随着坡度的增加而增大,反之,坡度越缓,水土流失越弱。2.1.2.3不同高程水土流失分布江山市不同坡度水土流失情况见详见下表2.4,图2-4“从上表、图可以看出,江山市水土流失最严重区域分布在高程20070OnI之间,在高程70Om以上,水土流失逐渐减少。表2.3江山市不同坡度水土流失统计表地名坡度水土流失面积(k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829.326.270.020.000.0035.61江8-1549.1619.440.020.000.0068.62山15-2572.464.6419.990.010.0097.1025-350.0461.660.038.650.0070.38市2350.0052.121.210.008.5661.89小计150.98144.1321.278.668.56333.60 <88-15 152570. 38;21.1%97.10; 29. 1%68.62; 20. 6% 2535 235图2-3江山市不同坡度水土流失面积统计图表2.4江山市不同高程水土流失统计表地名高程®水土流失面积(km2)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剧烈小计1001.410.320.080.070.081.96100-20095.9149.6512.032.750.65160.99200-30031.1339.774.892.271.2079.26300-40010.7521.401.461.000.6635.27400-5004.6613.430.530.470.6519.74500-6004.258.840.690.480.7214.98600-7002.225.550.650.420.819.65江700-8000.452.460.150.340.824.22800-9000.121.220.130.130.932.53900-10000.000.850.170.170.982.17山>10000.080.640.490.561.062.83市小计150.98144.1321.278.668.56333.602.1.3 水土流失成因水土流失主要是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不合理的人类开发建设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为不利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两大类,包括地面坡度陡靖,土层薄弱,中幼林多,成熟林少以及具有高强度暴雨,长期降雨等;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如:陡坡开荒,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破坏了地表植被,没有及时恢复,以及随意倾倒废土弃石等。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山区山高坡陡,土层薄弱,存在顺坡耕种等不合理耕作方式遗留的陡坡耕地;(2)中幼林多,成熟林少,有林地存在郁闭度、低质量林分的现象;(3)公路、房屋、采矿、开办工厂等人类开发建设活动,没有“以防为主”的思路,普遍存在“先开发后治理”的现象,一定程度加大了开发建设相关项目生产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的发生和发展。从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不利的自然条件是造成水土流失的先决条件,而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建设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2.1.4 水土流失危害江山市位于钱塘江的上游,水土流失的发生不仅直接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破坏,限制水土流失发生区域的生产、生活和经济发展,还会对下游江河带来洪水泛滥、泥沙淤积等危害。区域的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主要表现在:(1)破坏地表完整性,影响立地条件:属于南方丘陵山区,普遍的表土层较薄,随着表土的不断流失,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影响作物及林木的生长。(2)加快冲沟的发育,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小流域生态平衡,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3)淤积河道、山塘、水库,抬高河床,影响行洪。(4)破坏水质,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影响城乡供水安全。2.2.1开展情况江山市地形为山地丘陵区,山地丘陵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8.8%。近年来,江山市逐步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生态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相关内容,健全了一系列水土保持规范化文件,完善了贯彻实施水土保持法的配套政策;为切实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领导和监督管理,成立了江山市水土保持委员会,江山市水土保持监督管理站等水土保持机构,到20(M年为止,水土流失面积从1997年456.4km2,减少到2004年的333.6Okm2。以下为江山市近几年水土保持工作:第一,加大水土保持宣传力度。市水土保持主管部门坚持以3.22世界水日,7月2229日水土保持宣传周为重点与日常宣传相结合,采用新闻媒体宣传,悬挂横幅,制作大型宣传牌、送电影下乡等多种形式,加大对水土保持知识、理念的宣传。第二加强水保规划,综合治理水土流失。为综合防治水土流失,2000年,江山市在对全市水土流失进行普查的基础上,完成了江山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江山市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划分,编制了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规划,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已实施了东山弄溪、长台溪、石门溪、塘源口溪、卅二都溪、四都溪、青阳殿溪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第三、根据江山市地处钱塘江上游,大中型水库蓄水量较大的情况,江山市从水土保持角度,加大水源地水质保护力度,开展了碗窑水库面源污染治理,由政府出资搬迁库区规模养殖户(生猪饲养量5头以上)10多家,对邻近水库淹没线的水田改种树木,减少农药、化肥入库量,控制库区内服务业的发展,保持设施竣工验收三个重点,加大对开发建设相关项目的管理监督。第五、开展以以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