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设计学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
-
资源ID:1115800
资源大小:35.56KB
全文页数:8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设计学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自评评估得分(2024年).docx
XX工程技术大学202X年设计学类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及自评评估得分指标编号指标名称评估方式指标分值评估分值评估说明1培养目标不评分0.0001.1目标定位不评分0.0001.1.1培养目标定位符合学校办学宗旨,满足社会需求,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体现专创融合。定性评分2.002.00本专业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对本专业的职业需求;培养目标符合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培养目标与学校办学宗旨相匹配,能反映专业特色;培养目标充分体现专创融合。1.2目标内涵不评分0.0001.2.1培养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反映学生毕业后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定性评分2.002.00本专业培养目标表述明确具体,可衡量、可达成;培养目标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内涵,并有课程模块支撑;培养目标适岗性强,能反映学生毕业5年左右在社会和专业领域的发展预期。1.3目标评价不评分0.0001.3.1有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的机制,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必要修订。评价和修订过程应有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等利益相关方参与。定性评分2.002.00本专业定期开展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形成了有效运行的机制;评价结果运用及时,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进行必要修订;目标评价过程体现多主体参与,评价和修订过程涵盖教师、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企业行业等利益相关方。2毕业要求不评分0.0002.1品德修养不评分0.0002.1.1具有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职业素养、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培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了解国情社情民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规格的内容,能有效支撑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具有切实可行的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2.2学科知识不评分0.0002.2.1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基本的研究方法,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培养规格的内容,能有效支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具有切实可行的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2.3能力发展不评分0.0002.3.1具有批判性思辩和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国际视野。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培养规格的内容,能有效支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具有切实可行的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2.4学习发展不评分0.0002.4.1具有终身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能力,能够通过不断学习,适应社会和个人可持续发展。定性评分2.002.00毕业要求能够完全覆盖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培养规格的内容,能有效支持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能够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分解落实,形成可教、可学、可评的指标点;具有切实可行的毕业要求落实、达成评价机制。3课程教学与合作实践不评分0.0003.1课程体系不评分0.0003.1.1课程设置及学时学分结构比例合理,符合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专业认证标准及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定性/定量评分2.002.00定性:课程设置类别及学时学分结构比例符合根据设计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各个课程结构设置科学,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课程开足开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环节比重恰当。3.1.2设置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定性评分2.002.00科学地设置了夯实学科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课程;大部分融入专业最新前沿进展,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对应“四新”建设,体现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专创融合的课程。课程能有效融入专业最新前沿进展与成果;科学地设置了适应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对应“四新”建设的课程;科学地设置了体现多学科交叉和跨学科融合的课程;科学地设置了体现专创融合的课程。3.1.3课程体系支撑毕业要求的达成。定性评分2.OO2.00设置了合理的课程模块,符合设计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毕业要求形成有效支撑;形成了课程体系合理性评价机制,运行通畅并有效果;课程体系评价和修订体现多主体参与,涵盖教师、家长、学生、毕业生、用人单位等利益相关方。3.2课程建设不评分0.0003.2.1课程教学大纲的完备、科学、规范。定性评分2.002.00专业课程教学大纲完备,包括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评分标准等内容板块,课程目标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明确;依据毕业要求制定课程目标和课程教学大纲,符合OBE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内容、考核方式等有效支撑课程目标和毕业要求的实现;课程教学大纲体例规范,教学设计理念先进,教学内容准确、科学。3.2.2课程思政建设有成效。定性/定量评分3.003.00定性:专业课程教学大纲中有机融入了思政元素、有具体的思政教学目标,思政教学常态化。3.2.3教材选用审核机制健全,管理规范定性/定量评分2.002.00定性:教材选用审核制度完善,机制健全,选用科学严格,规范合理。3.2.4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过程的融合,加强线上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定量评分2.000.00低于三门3.2.5本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情况定量评分3.001.40两门课获得一流课程3.3实践教学不评分0.0003.3.1实践教学体系完整,实践教学环节学定量评分2.002.00时学分设置符合国家标准3.3.2毕业设计(论文)选题的合理性及质量定量评分2.002.00毕业论文合理3.3.3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配备定量评分1.001.00毕业设计配置合理3.4协同育人不评分0.0003.4.1开拓和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共建共享资源有成效定性评分2.002.00很好地开展了校企、校地、校所、校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等,措施具体高效,;建有校企联合实验室等人才培养平台,效果显著。4师资队伍不评分0.0004.1师德师风不评分0.0004.1.1落实师德考核定性评分1.001.00师德考核制度健全,运行机制合理、可持续;师德考核重视过程与结果考核相结合,并能得到有效落实。4.2数量结构不评分0.0004.2.1专业生师比满足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定量评分3.003.00满足标准4.2.2本专业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比和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的占比。定量评分1.001.00符合标准4.2.3近三学年本专业专任教师中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比例100%定量评分1.001.00符合标准4.2.4具有行业企业从业背景教师符合专业要求。定量评分1.001.00符合标准4.2.5专业核心课程教师专.业背景对口比例100%定量评分1.001.00符合标准4.3教师水平不评分0.0004.3.1近三年本专业教师主持省部级及以上定量评分2.001.20教改已有系统选定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情况。4.3.2近三年(届)本专业教师获得XX市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教材建设奖、教学竞赛奖情况。定量评分2.OO2.00已上传全部数据4.3.3近三年参与指导本专业学生学科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等活动的教师占本专业教师总数的比例。定量评分2.002.00老师辅导学生参赛符合比例4.3.4近三年教师主持科研项目及获得科研奖励。定量评分2.002.00科研项目符合标准4.4教师发展不评分0.0004.4.1专业所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健全,有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定性评分2.002.00专业所在学院基层教学组织机构健全,有规范、完备的工作制度建设;基层教学组织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教改活动,效果明显;有教学团队建设的制度和举措;有提升专业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措施,实施成效显著.4.4.2近三年教师参加校内外教师教学发展机构组织的教学改革及能力提升专题培训。定量评分1.001.00参加培训符合比例4.4.3定期开展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的情况定性评分1.001.00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机制健全,形成有效的制度建设;定期开展以学生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措施和方法得当;评价结果与所在学院绩效分配和教师奖惩挂钩,评价结果运用科学。5支持条件不评分0.0005.1教学经费不评分0.0005.1.1最近一年教学日常运行经费能满足专业教学要求,不低于平均水平。最近定量评分2.002.00经费满足考核标准三年专业建设经费充裕,通过争取校级、XX市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特色专业等立项获得资助经费,以及学校统筹上级拨款用于专业的建设经费。5.2教学设施不评分0.0005.2.1实验室生均面积、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满足专业教学需求。定量评分2.002.00实验室符合教学需求5.2.2生均专业纸质图书资料册数符合标准要求,电子图书资料源满足师生需要,且近3年生均年进书量达到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要求。定量评分1.001.00图书比例符合生均要求5.3教学资源不评分0.0005.3.1建有适应“互联网+”课程教学需要的智慧教室、智能实验室的建设。定量评分2.002.00智能教室符合要求5.3.2建有服务专业课程教学的资源库、案例库(行业企业、中小学教学案例库)o定量评分2.002.00案例亏符合比例5.3.3校外教育实践基地数符合相关专业的国家标准、认证标准或能满足专业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需求。定量评分2.001.60校外基地已按照数据进行上传6质量保障不评分0.0006.1质量体系不评分0.0006.1.1建立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专业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备。定性评分1.001.00建立校、院、专业三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备;质量保障标准科学、合理,评价策略多元化。6.2监控评估不评分0.0006.2.1对各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与常态化评价。定性评分1.001.00对各教学环节质量实施全程监控,并有跟踪反馈措施:对各教学环节质量开展常态化评价,评价结果得到有效运用;质量监控与评价措施能有效落地,实施成效明显。6.2.2近三学年专业教师课程教学学生评教情况。定量评分1.001.00评教达优率符合要求6.2.3专业自我评估及外部评价机制常态化。定性评分1.001.00定期开展专业自我评估,建立了有效的工作制度;外部评价机制完善,第三方机构有效参与了专业评估。6.3持续改进不评分0.0006.3.1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定性评分2.002.00建立了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与毕业生、用人单位形成良好互动;开展了就业质量分析,分析结果有效地用于改进人才培养方案6.3.2有效使用校内外评价分析结果,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定性评分2.002.00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信息反馈机制得到了有效实施;使用了校内外评价分析结果,有效地推动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7学生发展不评分0.0007.1生源情况不评分0.0007.1.1本专业近三年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定量评分1.001.00已自动统计7.2指导服务不评分0.0007.2.1学生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定性评分1.001.00常态化为专业学生提供思想政治教育、学业、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心理健康咨询等指导服务;学业导师、新生导师等配备到位,指导内容、指导过程等形成制度监督;学院领导班子和全体专业老师全员参与学生指导服务工作,很好地落实了全面、全程、全员育人制度建设7.2.2学生学业预警制度建设及实施。定性评分1.001.00建立了校、院、班级、学生等多级联动的学业监测机制,定期开展学业预警;学业预警与指导帮扶进行了很好的结合,效果显著。7.3发展成效不评分0.0007.3.1近三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定量评分1.000.89己自动统计7.3.2近三学年毕业生升学率。定量评分1.000.92己上传数据7.3.3近三年参与XX市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比例。定量评分3.003.00创业达标7.3.4近三年参加XX市级及以上各类专业竞赛获奖。定量评分3.003.00获奖符合要求7.3.5近三年用人单位反馈和第三方评价。定量评分1.001.00人才反馈已达成8优势特色不评分0.0008.1专业优势不评分0.0008.1.1获得XX市级及以上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定量评分4.004.00符合要求8.2专业特色不评分0.0008.2.1专业建设有举措和成效,具有独特性、示范性、引领性定性评分6.006.00专业建设特色鲜明;专业建设具有很好的示范性;专业建设在XX市具有很好的引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