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桥》(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docx
13桥(一等奖创新教案设计)板块教案13桥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3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4 .能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重点1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描写老支书动作、语言、神态的句子,感受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2 .关注课文中环境描写的句子,初步体会这些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课前准备教师准备:1.准备有关“山洪暴发、洪水肆虐”的视频。3 .准备课文配乐朗读,制作教学多媒体课件。4 .扫描本课二维码并下载打印类文我是你的儿子。学生准备:1,熟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自学生字词。5 .边读书,边作批注,将自己读书的疑问写下来。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 .会写“咆、哮”等8个字,会写“咆哮、惊慌”等11个词语。2 .提取相关信息,理清文章脉络。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短句。教学过程板块一情景导入,激发情感活动1播放视频,激发情感1 .多媒体课件播放1998年抗洪抢险的画面,(配乐为了谁)老师深情地解说:这就是1998年的那次百年不遇的洪灾中的几个画面,那次无情的洪水给人民和国家带来了灾难。2 .孩子们,看了这几个画面,你们想说些什么吗?(畅谈感悟:有的述说大水的无情,有的交流被洪水围困的人们的惊恐,有的赞叹解放军的英勇无畏。)活动2揭示课题,交流文体及作者1 .导入:是啊,洪水无情人有情,在与洪水的搏斗中,解放军用他们的胸膛筑起了一堵墙,用他们的肩膀搭起了一座桥!这是生命之桥!这是希望之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桥”为题的小说。让我们穿越时空,随着作者谈歌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2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一一桥。3 .介绍作者谈歌。(课件出示)4 .引导学生初步交流对小说的了解,教师适当补充。课件展示: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情节一般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声。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小说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小小说)。按照表现的内容可分为神话、仙侠、武侠、科幻、悬疑、古代、当代、玄幻等。按照体制可分为章回体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自传体小说。按照语言形式可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5 .过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情节?又描写了怎样的环境?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去寻找答案吧!操作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营造感人的场景,可以加入一些动情的描述,要把孩子们一下子带进文本,让他们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在情境中唤起孩子们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加深与文本的对话,激发他们的情感渴望和阅读兴趣。板块二初读感知,梳理信息活动1根据自学提示,小组合作学习1 .借助自学提示,根据初读要求,自学课文。课件展示:(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理解生字词的意思。(2)画出描写环境及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的语句。(3)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把感受深的地方多读几遍,作批注。2 .以同桌为一个学习小组,互相交流。(1)同桌互读生字,相互指出读得不正确的字音,互相教一教。(2)同桌配合朗读课文中含有生字的句子,以及相对较长的语句,及时纠正字音。活动2汇报自学成果,初步感知内容1 .出示本课的生字新词,检测学生自学情况:(1)指名读由生字带出的词语,检查字音。(课件出示)注意“呻”是翘舌音,“嗓”是平舌音。去掉拼音,认读生字。(课件出示)(2)正确认读词语表中的词语。课件展示:咆哮惊慌嗓子跌跌撞撞拥戴沙哑党员呻吟废话吞没猛然(3)理解词语:狞笑、跌跌撞撞、呻吟、祭奠。(课件出示)(4)指导书写。出示要求会写的字,指导记忆字形。“哮”的右下部是“子”,不是“孑”;“嗓”右上部的三个“又”捺都变成点。辨清字形。咆雹刨袍指导书写“咆、哮、嗓、哑、呻"五个带口字旁的字。课件出示书写动漫。2 .朗读课文,交流: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课件出示问题及答案)3 .指名读文,理清文章脉络,自我感悟。(1)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都有哪些动人的故事情节?又描写了怎样的环境?(2)交流,提取相关信息,教师相机指导。课件展示:主人公:老支书情节:山洪暴发一指挥过桥一献出生命一祭奠亲人环境:雨像泼、像倒;山洪咆哮,势不可当;洪水狰狞、放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操作指导:教学中,要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在交流互动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然后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理清文脉,为深入理解、感悟文本做好铺垫。板块三熟读课文,体会情感活动1自由读文,感知课文1 .学生自由读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课件展示:第16自然段:主要写黎明的时候,山洪暴发,全村一百多人惊慌失措,奔向北边那座窄窄的木桥。第723自然段:写德高望重的老支书临危不乱,指挥大家安全过桥。第2427自然段:写老支书和他儿子献出了宝贵的生命。2 .想一想:课文中的哪些文字,展示的是课文插图的内容?(生交流讨论:第723自然段。)3 .引导学生采用不同方式朗读课文。活动2朗读课文,交流感悟1 .四人小组合作读文,找找印象深刻的句子或者段落,简单说说你的感受或者提出自己的疑惑。2 .生自由交流。预设:生1:我读出了大雨和洪水的猛烈,让人非常害怕。我是从“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等句子中感受到的。生2:我是从“你拥我挤''"乱哄哄”等词语中读出了人们的惊慌失措的。3 .面对猛烈的洪水,面对乱哄哄逃生的人们,老支书站了出来,他是怎么说,又是怎么做的呢?小说给我们展现了一位怎样的老支书呢?让我们期待下节课的学习。操作指导: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这里,可以充分利用书上的插图,引导学生找到事情的经过,这样,文章的脉络自然就清晰了,也为深入理解文本做好铺垫。板块四总结收获,布置作业1 .教师引导交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 .布置作业:熟读课文,在感受深刻的句子旁边作批注。操作指导:读书过程中作适当批注是教学的训练点,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指点,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 .通过老支书的神态、语言、动作感受人物形象。2 .朗读描写环境的句子,紧扣课文题目“桥”,进一步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教学过程板块一复习导入,走进文本1 .出示词语,开火车朗读:咆哮、惊慌、跌跌撞撞、拥戴、党员、吞没。2 .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3 .创设情境,走进文本:故事中的主人公让我们无比崇敬。就让我们跟随作者谈歌一起走近那位看似平凡却并不平凡的老汉吧!(板书:老汉)操作指导:从复习词语开始,引导学生用所出示的词语回顾课文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快速进入课文,为接下来的授课做好铺垫。可能学生的讲述不够完整,但多给予鼓励,让学生能在赏识中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板块二关注写法,走近人物活动1聚焦环境,感受情势危急1 .过渡:是的,一场可怕的灾难来临了,看到“洪水”这两个字,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2 .引导学生交流听到“洪水声”,脑海里出现的画面。3.学生找出文中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1)默读,找句子;朗读,体会。(2)汇报交流,移情体验。课件展示:句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你感受到了什么?(雨大而急。)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像泼。像倒。)看到这样大,这样急的雨,你会联想到什么结果?(暴发洪水)作者用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为什么这样写?(简短的语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课件展示:句2: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从哪个词语感受到了什么?(“咆哮”,引导学生交流词语的意思。)面对这样咆哮的山洪,势不可当地狂奔而来,你会有什么样的心情?(害怕)课件展示:句3: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说说你读后的感受。洪水跳舞是什么样的?这时候你会有怎样的心情?(窒息)学生理解“跳舞”的意思,教师指导朗读。课件展示:句4: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根据个别词语谈感受。(狞笑)现在你的心情怎样?(感受到死亡近在咫尺)4 .朗读体会:是啊,这洪水如猛兽在咆哮,似魔鬼在狂舞,席卷了整个村庄,死亡近在咫尺,人们惊慌失措。同学们,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些描写环境的句子,读出你的体会来。5 .教师小结。课件展示:描写“洪水”“雨”等,构成了小说的环境,环境描写既推动了情节发展,营造了紧张的氛围,也烘托了人物形象。活动2聚焦人物,感受老支书的形象1 .导学:灾难来了,洪水如恶魔般在路上舞蹈,露着狰狞的面目,人们惊慌失措,极度恐慌,唯有一个人例外,他是谁?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他又做出了怎样的抉择呢?2 .学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老支书的语句,读一读,想一想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小组合作交流,填写学生活动卡。)(1)课件出示学生活动卡。活动内容阅读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老支书?表现了他哪些优秀的品质?老支书具体表现品质神态动作语言(2)小组合作,画出描写老支书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完成活动卡。(教师巡视,做适当指导。)3 .全班交流。(课件逐步演示相关内容)(1)说说老支书是个怎样的人,然后说说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大家再共同评议。(3)引导学生从这些句子中体会老支书“先人后己、临危不惧、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活动3关注留白,想象喊话,感受形象1 .导学:其实老支书和所有父母一样也深爱着自己的儿子,桥塌了,老支书似乎要喊什么,你猜猜他想喊什么。像这样的留白,文中有许多处,很有意味,请拿起自己的笔发挥想象,根据提供的情境写出老支书没来得及喊出的话。2 .关注课文“留白”,引导学生想象一下老支书喊的话。(1)连日来的大雨,让老支书揪心啊,他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可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看着你拥我挤的村民,老支书沙哑地喊话(2)在洪水来临时,老支书第一个赶到了那座木桥边一一全村人逃命的唯一通道旁,他想:“我不能丢下村民不管!”他站在桥边,沙哑地喊话(3)面对跌跌撞撞的村民,老支书冷静地想:这么乱可不行,我得控制局面,指挥他们逃生。于是他沙哑地喊话(4)老支书看到自己的儿子挤到了前面,心想先人后己是党的纪律,儿子也不能例外,他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了儿子,吼道到最后只剩下他和儿子两个人时,他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支书大声喊着(5)木桥在呻吟了,老支书用力把儿子推上了木桥,大声吼道木桥塌了,儿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支书肝肠寸断,他悲怆地喊着(6)洪水吞没了他的儿子,老支书心如刀绞,绝望地喊着3 .课件出示(师朗读):洪水吞没了木桥,吞没了儿子,吞没了老支书,但不能吞没的是什么?4 .引导学生交流,感受老支书的形象,教师相机指导。预设:(1)我们什么都可以忘,但不能忘记这样的老支书!(2)洪水吞没的是老支书的身躯,但永远不能吞没的是老支书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3)洪水吞没的是老支书的身躯,但永远不能吞没的是无私无畏、顶天立地的共产党员的人格!操作指导:此环节,教师要以过渡语巧妙地将学生的目光聚焦到老支书的身上,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感受老支书的高大形象。课堂上,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的心间溢满对老支书的敬仰之情,这样,一个像山一样高大的、巍然屹立的人物形象就树立起来了。板块三总结写法,拓展阅读活动1总结写法,体会艺术效果1 .课文最后才点明老支书和小伙子的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 .再读描写雨、洪水和桥的句子,联系老支书在洪水中的表现,说说这些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和环境中进行塑造的,读小说时善于抓住具体环境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来刻画人物形象,烘托人物品质。)3 .朗读相关句子,体会老支书的崇高形象。4 .小结:是啊,初次读课文时,老汉与小伙子前后矛盾的行为曾让我们费解,可当我们读到文章的最后,谜底揭开后,内心难以平静,老汉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心灵的震撼。这位不徇私情的老支书让人肃然起敬。这真是一一(崇高的)人性美呀!(板书)活动2迁移类文,体会形象1 .请同学们打开课前打印的类文,自己读一读,边读边圈画描写环境和人物的语言、行为的语句。2 .巩固写法,引导学生交流:(1)类文主要写什么?在大雪堵门时,焦裕禄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2)哪几个场景最使你感动?(长途跋涉、访问孤老、冒雪奔波)(3)“他那顶棉帽子的耳巴忽闪忽闪的”在文中出现几次?是在什么环境下出现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读了类文,你觉得焦裕禄是一位怎样的干部?(他愿做劳动人民的忠实儿子,不顾自己的病痛,在困难面前,舍己为人,是人民的好干部。)操作指导:引导学生通过对比阅读来欣赏结尾的巧妙设置,体会微型小说的独特魅力;另外,通过链接类文,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塑造人物的方法一一人物形象是在情节和环境中进行塑造的,要善于抓住具体环境中人物的言行等感受人物形象。板块四回读课题,探究深意活动1讨论学习,点题释题1 .文中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最深?(老支书。)为什么文章要以“桥”为题?还能用什么做题目?2 .学生自由发言。3 .让我们用自己的话来赞美老支书,并尽量用上“桥”字,好吗?(生合作讨论。)4 .生自由回答:预设:(1) “老支书,您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啊!”(2)“老支书,是您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不坍塌的桥!”(3)“老支书,'桥'是您生命的象征!是您高尚人格的化身!”活动2拓展表达,寄托哀思1 .过渡:就是这像山一样的老支书,敢于同无情的洪魔作斗争,将村民们送上了逃离死亡的生命桥。然而,令人心痛的是,洪水吞没了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只留下了一片白茫茫的世界。来,同学们,捧起课本,满怀哀思与崇敬之情齐读课文第2427自然段。(生齐读“五天以后,洪水退了”)2 .拓展表达:(屏幕出示祭奠画面,音乐起)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这位肝肠寸断的老母亲,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她看见了泪流满面的乡亲们,却看不见丈夫清瘦的脸颊;她听见了人们嘤嘤的哭泣声,却听不见儿子深情的呼唤;她看见了,却看不见;她听见了,却听不见O(请同学们拿出笔,接着往下写。)3 .交流、评价。预设:生1:她看见了缓缓流动的河水,却看不见丈夫忙碌的身影;她听见了潺潺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爽朗的笑声。生2:她看见了丈夫仿佛站在水中微笑,却看不见丈夫伫立的双脚;她听见了小鸟的啼叫,却听不见儿子亲切地叫一声“妈二生3:她看见了那冲垮的木桥的残桩,却看不见丈夫过桥时坚实的背影;她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却听不见儿子的问候。4 .总结:是啊,她看见了许多许多,唯独看不见两个至亲至爱的人;她听见整个村庄都呜咽了,唯独听不见那两个最熟悉的声音。但此刻,我们分明感受到有一座桥已经架在了老支书与人们之间,那就是一一生命之桥。木桥啊,你慢些垮!山洪啊,你不要那么凶,那么狂。面对这一切,你却有山一般的胸怀,在山洪面前架起一座生命之桥,为了谁啊?让我们永远记住那些为我们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的英雄们吧!配乐朗诵:一座山我不知道你的姓,你的名但我知道你有一个动人的称呼一一老汉!哦,老汉!你是一座山一座镇定的山征服了肆虐(nil占)的洪水一座刚毅的山抵挡了可怕的灾难更是一座深情的山留下了高贵的人格哦,老汉!你将牢牢驻留在我们心间永远,永远!操作指导:语文课堂的教学,讲究的是“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和讨论,来感受老支书的伟大形象,通过读写迁移,抒发自己内心的感触。板书设计教学反思1 .以读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注重了学生自主品读和感悟理解。通过创设情境,激趣点拨,引导学生积极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朗读描写环境恶劣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危急;通过自读描写老支书动作、神态、语言的句段,感悟老支书的光辉形象。这种在读中悟情,在读中入境,在读中感动的学习方法,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体验。2 .读中学习,注意写作方法的指导。在学生反复的朗读和对老支书高尚品质的深深感动中,引导学生探究本文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慢慢积累写作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