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课桌文档! | 帮助中心 课桌文档-建筑工程资料库
课桌文档
全部分类
  • 党建之窗>
  • 感悟体会>
  • 百家争鸣>
  • 教育整顿>
  • 文笔提升>
  • 热门分类>
  • 计划总结>
  • 致辞演讲>
  • 在线阅读>
  • 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首页 课桌文档 > 资源分类 > DOCX文档下载  

    屈氏立氏考(一).docx

    • 资源ID:1110814       资源大小:74.07KB        全文页数:15页
    • 资源格式: DOCX        下载积分:5金币
    快捷下载 游客一键下载
    会员登录下载
    三方登录下载: 微信开放平台登录 QQ登录  
    下载资源需要5金币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专享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载后,可能会被浏览器默认打开,此种情况可以点击浏览器菜单,保存网页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载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电脑自带的IE浏览器,或者360浏览器、谷歌浏览器下载即可。
    4、本站资源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预览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5、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屈氏立氏考(一).docx

    屈氏立氏考(一)原创2022-09-2816:11溪河子按:本文共2.3万字,分三篇刊出。此第一篇。屈氏多源。本文所言皆为芈(姨)姓屈氏。屈氏是楚国强宗大族。屈氏因战国屈原,而光炳千秋、名扬天下。世人称楚国三大姓,必言“屈、景、昭”。近年来通过考古发掘,伴随着楚国大量文物的出土,景氏和昭氏源起已基本清晰,然而较之更为古老的屈氏,仍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研究屈氏立氏,必须解决三大问题,即何时?何人?何地?一、屈氏立氏的几种观点(一)楚武王之子屈瑕食采于屈说东汉王逸楚辞章句注离骚“帝高阳之苗裔兮”句云:“高阳,颛顼有天下之号也。帝系日:“颛顼娶于腾隍氏而生老僮,是为楚先。其后熊绎事周成王,封为楚子,居于丹阳。周幽王时,生若敖,奄征南海,北至江、汉。其孙武王求尊爵于周,周不予,遂僭号称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客卿,因以为氏。”洪兴祖:楚辞补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页。唐林宝元和姓纂:“屈,楚公族芈姓之后。楚武王子瑕食采于屈,因氏焉。屈重、屈荡、屈平,并其后。”此后,宋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郑樵通志氏族略三等都承袭此说,并成为当今主流观点。张正明先生并不赞同王逸所注,认为:“旧注或谓屈瑕乃武王之子,纯属猜测,不足为据。”同时指出,“楚国真正的封邑或称赏邑,始于武王封公子瑕于屈。先前的楚国贵族只是以祖居之地为氏,不曾以封赏之地为氏。”张正明: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80页。周建忠先生认为:“屈氏始于屈瑕,原因有两说:王逸'受屈为客卿、元和姓纂食采于屈,因客卿往往授予他姓,故学界尝以食采于屈'为确。然据史记正义引王逸语,为'受屈为卿',无'客字。此应从正义本,王逸古注应无客字,'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可能更接近历史原貌。”周建忠:“三闾”渊源考,江汉论坛2005.2第66页。(二)楚君熊渠之长子熊伯庸封于甲水说赵逵夫先生在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一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一文中,论定屈氏的始祖为西周末年楚君熊渠之长子熊毋康(世本作“庸”,楚世家作“康”)。熊毋康即离骚篇中的伯庸,被封于庸以北的甲水边上。甲氏即屈氏。此说对近年来研究屈氏起源影响较大。庄子庚桑楚:“是三者虽异,公族也。昭景也,著戴也;甲氏也,著封也;非一也。”谥法:“典礼无衍曰戴。"注:“戴谓谥。”“著戴”,即著谥,以谥为氏。景氏、昭氏,以谥为氏,分别出自楚景平王、昭王之后。“封”,说文“爵诸侯之土也”。注:“封,土地之事也。”“著封”,意即以封地之名为氏。然而在楚公族中,并没有甲氏。无论是传世文献,还是出土简书(包山楚简、新蔡楚简等),截至目前.,均未发现以甲为氏之人。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说云:'昭、景、甲三者,皆楚同宗也。'甲氏,其即屈氏欤?"马叙伦、范耕研、郭沫若、姜亮夫等学者都认为庚桑楚中的“甲氏”即屈氏,“昭景甲”亦即史记汉书等所载的楚三大族“昭景屈”。田成方先生则从古音上进行了解读,认为:“庄子言甲氏'之'著封',且与昭、景并称三公族。这个以封邑著称的楚公族,无疑应是屈氏。庚桑楚将屈氏写作'甲氏',当是音近所致。屈字上古音为物部溪纽,与质部见纽的吉字可通假。属叶部见纽的甲字,与吉字通假之例更多,比如汉水支流甲水,古又称吉水。屈、甲两字上古音接近,存在通假的可能。”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论文第58页。赵逵夫先生进一步推测屈氏封邑,大约在古麋国地域。赵逵夫:屈原与他的时代,第812页。田成方先生认为,“赵氏将屈氏封邑定在古甲水附近,略显偏远。屈氏封邑更可能靠近楚都所在的南阳盆地,大约在今湖北哪县附近”。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论文第59页。(三)屈钏是屈氏之祖的可能性较大。田成方先生持此观点,其认为“屈陷匀)(钏)与屈氏之间可能存在直接亲属关系。东周时期屈氏家族世袭莫敖,或与屈钏在早期楚史中的地位、贡献是分不开的。”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论文第39页。屈钏出自清华简楚居,“至舍狂亦居京宗,至舍绎与屈钏,使若嗑卜徙于夷屯,为横室,室既成,无以内(纳)之,乃窃若人之犍以祭,惧其主,夜而内尸,抵今日夕,夕必夜。”楚居整理者认为屈钏与楚武王之后的屈氏无关。李学勤主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上),第184页注25对此说,田成方先生认为“值得商榷”。田成方:东周时期楚国宗族研究,论文第39页。除此之外,有学者认为屈氏是蚣冒之后。王廷洽先生认为“莫敖之先实为蚣冒,蛉冒音亦与莫敖近”。王廷洽:楚国诸敖考释,江汉论坛1986年第9期。还有学者认为“屈瑕不是武王之子,而是武王之弟”。张君先生持此观点,他的主要理由是屈瑕“当武王在世之时即以邑为氏,这显然也是违例的。"张君:楚国斗、成、遁、屈四族先世考,载楚文化觅踪,第183185页。以上观点的共同之处,在于都认可屈氏是楚公族,“食采于屈”,或者说“著封于屈”,以屈为氏。不同之处,则在于自“何人”开始立氏,在“屈地”的寻找上各有不同。且有一个共同的缺陷,都没有从楚国的国情出发,立足于彼时的社会大背景,深刻探讨楚国各个时期公族的成因,分析研究楚国“分族与命氏”规则,因此对于屈氏起源的“三大问题”,都不能作出客观的结论,故难以服众。导致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除了传世文献鲜有记载外,还在于有关屈氏的文物出土太少,缺乏铁证。二、楚国的分族与命氏(一)分族与命氏很久以来,人们对楚国的认识存在一个很大误区,认为自公元前1042年舍绎建国到公元前223年负刍亡国,楚国一直是存在的,其实不然。“公元前791年熊骂被杀,'楚公逆(舍号)编钟为周宣王虏走。为打破楚人在江南势大国强的局面,周宣王'迁楚于若',削去楚子之爵,降低身份等级,封畲义为敖,以示惩戒。熊仪迁若,实际楚人成为了若国的附庸,说其亡国也是恰如其分的。”景广海: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2第109110页。事实上,自公元前791年楚国被灭到楚武王称王期间,从正统的角度上讲,楚国是不存在的。甚至从楚武王称王到楚国被秦吞并,楚国的地位也一直未被周王室认可,只是周室孱弱,惮于其强,唯有默许而矣。众所周知,王的儿子称王子,王的孙子称王孙,此谓王族;王孙的儿子称公子,王孙的孙子称公孙,此谓公族;公子中的嫡长子,为大宗的族长,也称宗子。而对于诸侯国而言,国君称公,公的儿子称公子,公的孙子称公孙;公孙的儿子称世子。宗子、世子的地位可世袭。分族模型表:L太子iIIJIIIIII王一!IIIII1J王子王孙公子公孙IIIII王族公族I:舍绎建国,被封为子爵,称楚子、或楚公,自然楚公的儿子称公子、孙子称公孙。楚武王称王之后,就不同了,这一称谓向后顺延。当然在楚国亡国之时,楚君(敖)的儿子不能称公子、孙子不能称公孙。有意思的是,耿直的鲁国太史左丘明不承认楚国“自我为王”,对楚王的儿子们依然文称公子。比如楚景平王的儿子,左传里一律称公子,有“公子申(子西)”“公子结(子期)”“公子启(子闾)”等,他们的身份实际是王子,应称王子申、王子结、王子启。楚国历经“立国(畲绎)一一亡国(畲野)一一称王(畲达)灭国(负刍)”的巨变,芈姓宗族不仅在称谓上发生着改变,而且氏族宗法制也随之变化。楚国国情的变化,对于楚公族的产生起着主导作用,从而影响着楚国“分族与命氏”规则的变化。通过对楚国景氏、昭氏、悼氏、庄氏、黄氏等公族的研究,我提出了“分族命氏模型”。景广海: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2第12页。命氏模型表太子王子(字A)(众)王孙楚王(谥W)王子(字B)(众)王孙王子(字C)(众)王孙众公子(以A为氏)众公孙(以人众公子(以B为氏)众公孙(以众公子(以W为氏)众公孙(以一王族 -(芈姓舍氏)公族(芈姓A氏、B氏、吗!晓因为楚武王与屈瑕的“父子关系”,涉及到“立氏时间”的具体问题。下面,我们有必要先来看看鲁国在分族与命氏方面是怎么做的。春秋左传:“(隐公八年)无骇卒。羽父请谥与族。公问族于众仲。众仲对日: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月乍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公命以字为展氏。”从春秋左传的记载可证:一是“立氏”是一项国家行为,羽父(公子翠)需要向上请求于鲁隐公。礼:“姓非天子不可以赐,而氏非诸侯不可以命。姓所以系百世之正统,氏所以别子孙之旁出,族则以氏之所聚而已。”二是无骇族以“展”为氏,系以王父字为氏。“公命以字为展氏”,“展”实为公子之字,而非名。三是立氏在无骇去世之后。展无骇(?一前714年),鲁孝公曾孙,任鲁国司空之职,也作司空无骇。无骇生前统帅鲁师灭掉极国,立下战功。无骇死后,鲁隐公便以其祖父之字为其命氏,曰“展氏”。经:“冬,十有二月,无骇卒。公不与小敛,故不书日。卒而后赐族,故不书氏。”鲁孝公一一公子展一一公孙夷伯展无骇展获(柳下惠)鲁国是周武王弟弟周公旦的封国。周公作乐制礼,也就是说鲁国奉行的宗法制必定完全符合周礼。鲁国展氏家族在无骇去世之后才命氏,显然这是周朝礼制,是制度使然,左传又是鲁人左丘明所记,绝对不会出错的。然而,正义云:“公之曾孙,正法,死后赐族;亦有未死则有族者,则叔孙得臣是也。”对此,后人多有争议,我认为大家之所以对此有不同的看法,恰恰表明了这一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变化,诸侯国并不是从始至终的,一以贯之的,西周时期执行的尚可,到东周时期就开始混乱了。春秋战国之际,诸侯更是将“赐族”,即“命氏”,作为一种公权力,对公族行使管理。其实,正义所注可能非是。其云”公之曾孙,正法,死后赐族”,我认为有悖人伦道德。从经所言的“卒而后赐族,故不书氏”来看,显然也存在“生而赐族,书氏”的状况,比如宋国的戴族华氏,即在华父督还活着时,其后即被赐族命氏,日华氏。楚国亦然,以楚景氏为例,从出土的“兢孙旗鬲铭”“兢孙旗壶铭”,可证在王孙旗(含旗,字丕服)在世时,景氏即已立氏。(二)王逸观点的分析王逸云:“(楚武王)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那么,问题来了?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身份为王子,当与王同氏,为芈姓舍氏,是不应该在世时被立氏的。此其一。楚居载:“至武王畲达自宵徙居大,焉始称王,祭祀致福。众不容于大,乃渭疆涅之波而宇人,焉抵今日郢。”唐达(熊通)称王建国,并城郢,但却没有迁都。公元前740年舍达自宵即位,公元前704年在大(郢)称王。另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春“楚屈瑕将盟贰、轸”,是年系公元前701年,屈瑕能够代表楚国与贰、轸二国结盟,一方面说明身份显贵,另一方面说明其已成年。若按王逸所言“始都于郢,是时生子瑕”,屈瑕出生在公元前704年,至参与盟会之年,始才三岁,显然这是荒谬的,此其二。然而,如果我们反过来推测一下,屈瑕是在楚武王即位时所生的话,至盟会时已有39岁;武王即位于非常,按25-30岁主政计,其去世于公元前690年,大约活了80岁左右,从其在位50年来看,这也是合理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楚武王在称王之前的身份,其为楚“宵敖”。景广海:景氏源起与楚史若干问题考辨,中国书籍出版社,2019.12第149页。如此一来,屈瑕的身份既不是王子,也不是公子,在活着时立氏也是有可能的。此例可参照楚建氏:春秋左传正义桓六年:“楚武王侵随,使遁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杜预注:建章,楚大夫。世本:“蚣冒生无钩章。”潜夫论志氏姓:“蚣冒生篇章者,王子无钩也。”潜夫论笺校正:“无钩即遁章字。若氏,左传亦作遁。铎按:若、造同字,歌、寒对转。”通志氏族略:“蓬氏,亦作篇,芈姓,楚蚣冒之后。三章食于遁,故以命氏。按:楚有地名寓,又有遁流,即知蓬卷楚邑矣。”无钩居遁,以造为氏,故名造章。后代有小宗篇氏、化IS氏等。关于王子无钩(一作钧),世本并没有说无钩是王子。楚武王在去世之前15年才称王,自他之后始有王子、王孙。蚣冒之子岂能称王子?东汉王符说无钩是王子,其大概源自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厉王有警鼓与百姓为戒,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惊。”焚冒为楚武王之父,谥厉,王当为追号,所以无钩(遁章)才被后人称作王子,相当于追认。按蚣冒生遁章,那么宵敖舍鹿、武王畲达、遗章即为亲兄弟三人。他们的世系关系可用下图表示:若敖(含义)(前79764位)'蚣冒(耆帅)(前763747在位)宵敖(含鹿)(前746741在位)楚武王(舍通)(前74069哝位)若敖氏既然逮章活着时就能立氏,那么屈瑕食采于屈,活着时被命氏当有可能。除此之外,从楚人彼时的活动区域来看,屈地(邑)在楚武王的管辖之内(后文详解);另从楚国在春秋时期的用人制度上看,武王让自己的儿子作令尹,也在其例。如此,屈氏立氏的问题,在“何人、何时、何地”三个方面,都具有了一定的合理性。如果楚人不称王,那么这种状况或许存在,然而历史并不如此。屈瑕所处的时代,正是一个激荡变革的时期。公元前704年,舍达称王。称王之后的楚国,在国家管理体制上效法周王朝,宗法制更是如此。因为身份地位的巨变,在命氏规则上既有承袭,更有创新。按周礼在宗子立氏之后,还要继续分立。如鲁国在大宗展氏之后,还有小宗柳氏;宋国戴族在大宗华氏之后,还有小宗老氏等。楚国在称王之后,在分族命氏上不同于中原各国,其宗族组织结构简单。只有宗、室二级,且室不再立氏,以此形成的是同氏的大宗与小宗,即同氏宗族。如景氏、昭氏、悼氏等,在立氏之后,均未再立新氏。于屈瑕一生而言,因为横跨在楚国称王前后两个不同的时段,所以对屈氏与屈瑕的研究应慎之又慎。如果在公元前704年楚称王之前,屈氏完成了立氏,那么在楚称王之后,是否会更改呢?这里面有两个问题:一是在楚武王时期(此指公元前704前690年),特别是在屈瑕生前(?公元前699年),楚国是否建立起了体系完备的“分族命氏规则”?二是莫敖屈瑕是否有后人?首先看第一个问题。舍达从公元前740年成为楚君(敖),到公元前704年称王,历时36年,有足够长的时间作准备了。国家新立,法制必备,因为这不仅涉及到楚王族,而且关系着众多的芈姓贵族,命氏规则不可能不设立。第二个问题,答案是肯定的,有莫敖屈重。左传鲁庄公四年春,“(武王)卒于橘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法,营军临随。随人惧,行成。莫敖以王命入盟随侯,且请为会于汉泗,而还。”从时间上判断屈瑕与屈重应为父子关系,莫敖一职为世袭。如果屈瑕身份为王子,那么屈重的身份就是王孙。我认为无论屈氏(瑕)在楚称王之前是否立氏,在称王之后都应遵守新制,不符合宗法的肯定要更正。据左传记载,屈重的出现,可推断屈瑕与楚武王应该没有父子关系。屈瑕非楚武王之子,亦恐非屈氏得氏之祖,而是传承者。因此,王逸之说存在很大的漏洞,应不足信。关于王廷洽先生“屈氏是蚣冒之后”、以及张君先生“屈瑕是武王之弟”的观点,他们基本是一致的,对此我并不赞同,因为于史无载。在没有新的确凿证据到来之前,我认为还是要优先尊重传统。(三)赵逵夫观点的分析赵逵夫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他认为“屈原所说的伯庸,即见于世本和史记楚世家的句亶王熊伯庸”。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一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1986.8第43页。伯庸,即屈氏之先。那这一观点能否站得住脚呢?我们先来看时代背景。句亶王的父亲是熊渠。熊渠所处的时代,也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楚居:”含巨徙居发渐。至舍辟、舍挚居发渐,会挚徙居旁阡,至舍延自旁阡徙居乔多”。含巨,即熊渠。公元前887年楚子熊杨卒,其子熊渠即位。熊杨在位达59年之久,因此熊渠当时的岁数应该较大了。公元前886年周孝王去世,孝王侄孙故太子姬燮继位,是为周夷王。为了镇守周土南疆,周夷王在即位不久,迁楚子熊渠于发渐(今宜昌)。在发渐立稳之后,公元前879年,熊渠帅师西伐庸,东征杨去、鄂,加快了扩张步伐。大概受戎人称王的影响,熊渠借周夷王去世混乱之际,乘机称王,亦封三子为小王(地方王)。惜为时不长,熊渠畏惧周厉王的暴虐,害怕遭到征伐,只好自去其王。熊渠(舍巨)家庭成员表楚世家楚居居地在位时间父亲楚子熊杨舍赐夷屯前945年前887年熊渠舍巨夷屯f发渐前886年前877年长子句亶王熊毋康舍辞发渐/仲子鄂王熊红畲挚发渐f旁奸前876年少子越章王能延舍延旁阡f乔多前875年前847年公元前877年熊渠卒时,长子熊毋康早亡,楚国内部发生了权力之争,少子熊延弑兄上位,以其有疾为由掩盖。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熊渠卒,子熊挚红立。挚红卒,其弟弑而代立,日熊延。”此时,楚国是周王朝的诸侯国,分族命氏规则遵从周制。从历史记载来看,熊毋康没有担任楚子,生前的身份是公子,封庸地。从姓氏上讲,毋康与楚子(公)同姓氏,芈姓舍氏,怎么也不会是屈氏,这与屈伯庸不仅名不符,而且氏也不合。至于赵先生寻找的“甲水”,以及田成方先生的“大约在今湖北哪县附近”,此两地均不在楚人彼时的统辖之内。句亶、鄂、越章,按司马迁所言,这三地“皆在江上楚蛮之地”。江上,是指长江沿线。舍渠的三个儿子为王之地,均在长江一带。其实,这三地的位置司马迁已经告诉我们了,熊渠“兴兵伐庸、杨蛋,至于鄂”,这三地互为对应:庸,对句亶;杨星,对杨越(实扬戚:扬水、戚水)、或越章(实戚章:戚水、漳水);鄂,对鄂。藏戚的原始写法庸,古国名,首见于尚书牧誓。建都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县西南)。庸国势力范围最大的时候,北抵汉水,西跨巫江,南接长江,东越武当,面积在4万平方公里以上。熊渠时,句亶应在庸国的最南端,靠近长江,位置大致在今巴东、巫山以西一带。无论如何,句亶都不会在汉水以北今湖北哪西县“夹河”一带。赵逵夫先生的“屈氏由句亶王而来,句亶王的封号又与甲水有关,故屈氏即甲氏。"赵逵夫:屈氏先世与句亶王熊伯庸一一兼论三闾大夫的职掌,载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资料选汇1986.8第46页。此说无论从命氏原则,还是从地理上,都缺乏支持,故不能成立。待续

    注意事项

    本文(屈氏立氏考(一).docx)为本站会员(夺命阿水)主动上传,课桌文档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课桌文档(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不扣分。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1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6号

    课桌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