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全面振兴的策略研究报告&学校党组织书记2023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docx
关于对以人口高质量发展助推全面振兴的策略研究报告针对*人口发展面临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指出,“要提高人口整体素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全面振兴。”人口、人才流失,一度是*之痛,也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关切。辩证地讲,人口少了,并不一定是坏事,提高人口整体素质和质量才是破解难题之道。*市要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全面振兴座谈会上讲话精神,把人口高质量发展摆到重要位置。根据*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的人口发展的趋势性变化,完善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对推动*全面振兴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人口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基础(一)人口迁移与流失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市(以下简称“哈市”)人口的减少与流失,受到自然环境、地理环境、人口生育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一部分人口向比较温暖的南方迁移流动,这也是全球许多国家人口迁移流动的趋势性特征,欧洲、美国都有这种现象。美国十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显示,人口都在大量向南方迁移和集中,即人口向“太阳带”(SUnBeIt)聚集。同时,经济发达省份多样化的发展机会和就业前景,对*市人口有较大的吸引力。(二)主城区人口呈增长态势从“七普”数据看,相比于2010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市城镇人口增加56.59万人,增幅为8.70%o道里区、南岗区、香坊区、平房区、松北区等5个区人口是增长的,松北区增幅最大,达到74.59%,充分说明*主城区,特别是新区发展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比较显著。*人口下降的部分主要是农村人口,减少120.99万人,降幅达到29.27%。远离主城区的木兰县和依兰县人口数量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36.53%和33.47%o(三)人口素质较高是*市人口的显著特征同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市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程度的由14813人上升至20455人;具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程度的人口2047487人,大学以上学历的占比,从2010年的14.81%增加到了20.46%(超过全国平均水平4.99个百分点)。全国情况是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六普”8930人上升为“七普”15467人;全国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占比15.47%。人口素质较高有利于技能型人力资源储备。(四)正确看待人口负增长“危机”有关学者在研发投入驱动经济增长模型中纳入人力资本因素,发现在一定条件下人口负增长也能实现与经济增长并存,并进一步形成经济增长和人口增长的良性循环。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效率革命、优化资源配置、加强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改革劳动力市场、发挥产业转型升级的后发优势等,就有可能实现人口负增长与经济增长并存,甚至经济实现长期持续增长也是可能的。二、影响*人口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人口外流趋势明显根据*市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10009854人,从“六普”到“七普”十年间*市人口减少626117人,下降5.89%,年平均增长率为-0.60%o从全国35个主要城市(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七普”数据看,只有*人口是负增长,人口外流趋势明显。2015年,国家对城市人口流失情况进行了统计,根据统计结果,*市在全国人口流失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排名第4,位列前三的是大连、太原和*。2018年,全国30个主要城市人口增量排行榜中仅有北京和*的人口增量是负数,*人口增量为-7.1,人口增速为-0.65%,位列倒数第二。(二)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反馈结果,*市人口中,014岁人口1047204人,占10.4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54个百分点。据资料显示,2020年,我国出生人口为1200万,较2019年减少265万人,跌幅18.09%。而从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时的1768万,降到2019年的1465万,降低了17.80%,下降幅度很大。以2019年全国平均出生率10.48%。为标准,2019年黑龙江省出生率为5.73%o,远远低于国家标准,而2019年*市人口出生率为5.6%o,比黑龙江省出生率还要低0.13%o0以上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市出生率处于极低水平。(三)劳动适龄人口总量减少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缺少人力资源,社会经济活动就无从谈起,经济发展也得不到保证。随着*市人口的流失和总量的减少,哈市劳动适龄人口总量也在相应地减少。2020年与2019年相比,劳动适龄人口一年减少了12万,其中,青壮年主力劳动人口减少得最为明显,一年减少了7.9万,支撑经济增长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七普”数据显示,全市人口中,1559岁人口6762590人,占67.56%,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8.66个百分点。劳动适龄人口的减少,会导致劳动力市场从之前的供大于求到开始出现短缺,劳动力成本上升,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企业可能会招不到人,甚至因为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使经营难以为继。(四)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从*“七普”数据看,全市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2200060人,占2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466109人,占14.65虬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9.21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6.56个百分点,说明*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国际通行的标准是,当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超过10%时,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超过30%为重度老龄化社会。*市60岁以上人口占人口总数的21.98%,按照国际通行标准,*市已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市人口老龄化形势日趋严峻,社会保障体系和家庭养老负担等将面临挑战,公共服务供给需求和社会成本显著增加。三、先进地区人口高质量发展经验借鉴(一)杭州一一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提高人口首位度过去十年,杭州区域发展重大举措在于强调以核心大都市圈带动城市群发展。杭州不断力推强省会战略,培育核心大都市圈,发挥人口集聚效应。2016年起杭州便取代温州,成为全省人口首位城市。从2017年全国各地掀起“人才大战”开始,杭州人口集聚迅猛发展,人口净流入量在新一线城市中领跑。仅2020年当年,就新引进35岁以下本科及以上人才43.6万人,其中29.5%流向IT、通信、电子、互联网行业,10.9%流向互联网、电子商务二级行业,成为智联招聘与“泽平宏观”专家团队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1中的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强中的第二名。(二)成都一一建设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增强城市人口吸引力2021年3月,成都市发布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创造高品质生活,满足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发展新理念,着力在“十四五”时期营建全龄友好包容型社会。成都以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环境友好城市,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等群体权益,力争“让孩子们开心成长”“让老年人舒心长寿”“让特殊人群暖心有尊严”“让全龄市民共享友善和美”,以优质公共服务关怀全龄人口,把柔性关照渗透到城市规建管运的各个环节中,把人文关怀落实到“衣食住行育教医养”每个细节,让每一个生活在成都的人都能感受城市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四、提高人口质量助推*全面振兴的对策建议(一)提升城市首位度,持续增强人口吸引力1.坚持强省会城市发展战略,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推进*“都市圈极化”是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的战略选择。按照“点一轴开发理论“,亟须通过极化战略,实施中心城市扩大-外围区域收缩,推动*都市圈要素集聚,增加区域“负炳”值,迅速提升*中心城市的能级,形成规模优势,使其大到足以创造落户、安居、就业的好环境,放大共享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公共服务设施性价比,成为区域能够吸引人口、留住人才的集聚节点。2 .提升经济首位度,增强就业吸纳人口能力城市首位度还体现在经济首位度上,即城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在经济总量上,2020年*市GDP为5183.8亿元,黑龙江省GDP为13698.5亿元,*市经济首位度为37.8%o与其他一些省会城市相比,还有差距。*应积极争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亚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对俄合作中心城市、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以都市圈建设为抓手,参照“大伦敦”“大巴黎”模式,建设“大,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增强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提升*城市首位度,从目前将近40%提高到60%。3 .加强城市宣传与推介,提高城市知名度*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东方小巴黎”“东方莫斯科”的美誉。以*国际冰雪节和*之夏旅游文化节等大IP品牌节庆活动为平台,全方位整合自然和人文资源,展现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城市风貌、异国情调的风土人情,使*成为“高颜值”的城市、浪漫的城市、全国全世界网民的“打卡地”。对城市内文化、旅游、美食等各类资源的系统整合,有效梳理城市品牌,通过创意营销,展示*市独特魅力。充分运用新媒体和自媒体,通过短视频、微信、微博等媒介以自媒体和公众号等多渠道传播城市形象、文化旅游产品,发送各类话题、资讯,增加曝光量,增强城市吸引力。(二)引导生育水平提升,保障人口势能增长趋势1 .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从“七普”人口统计数据看,黑龙江省和*市都已经明显呈现出人口生育率较低的现象,这影响到边疆省份的人口安全。要积极争取边疆省份人口生育政策适度宽松的支持,及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支持。2 .实施生育率适度回升工程完善医疗、托育、教育、住房、社保、税收等相关经济社会政策。完善生育休假与生育保险制度,加快构建生育成本在国家、企业、家庭之间合理有效的分担机制,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加强社区托育服务设施建设,支持隔代照料、家庭互助等照护模式。建立“生”与“育”成本的社会补偿机制,加强正向生育激励。促使妇女生育率适度回升,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在生育补贴方面,在2020年生育医疗费用报销标准的基础上,继续适当提高生育保险医疗费用支付标准,增加报销项目,进行二胎、三胎全额报销生育医疗费用的探索等。3 .保障妇女、儿童优先发展优势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黑龙江省妇女发展纲要(20212030年)和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有关要求,完成*市两个纲要的各项任务指标。大力发展“0一3”岁托幼服务机构,积极开展托育服务,大力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兴办婴幼儿托育服务机构。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树立妇女优先意识,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促进两性和谐发展,促进妇女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完成两个纲要规定的妇女儿童健康目标,保障妇女儿童的各项健康服务落到实处。完善促进性别平等的政策措施,保障女性就业、休假等合法权益,平衡工作和家庭的关系。(三)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引导人口合理分布1 .优化人口空间布局实施与主体功能区布局相适应的人口、产业、财政等政策体系和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主城区要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吸引高素质、技能型人口集聚,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引导区域内人口流动。松北、平房、呼兰、宾县、双城等重点开发区域和产业园区,要着力完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主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强化人口和产业发展联动,提升人口集聚力。2 .增强*新区人口承载能力*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中,近期规划到2021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125万人;远期规划到2035年,新区城镇人口达到220万人。据统计,2019年末,*新区常住人口88万人,户籍人口3L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6.6%。,*新区人口规模增长空间较大。提升*新区对外影响力,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促进新区人口集聚,通过增强人口吸引力实现人口集聚,以城带产,产城融合。重点以吸引本地高校毕业生为主,打造人才高地。*是高教大市,每年有2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要加强人才吸引力,积极构建本地大学生精准就业服务体系,就地消化人才,让人才更直接、更高效地服务于当地发展。3 .持续推进人口城镇化“七普”数据显示,*市18个区县(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7067709人,占70.61%o虽然哈市城镇化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有提高的空间。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引导人口流动的合理预期,畅通落户渠道,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主城区、非主城区和中心城镇仍有吸引农业转移人口的空间。作为全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结合都市圈战略实施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吸引周边市县人口向中心城市集聚,加速推进城镇化进程。从城乡统筹全局看,推进全域城镇化不仅可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拉动区域中心城市和城镇内需,而且还有利于缩小城乡和地区间差距。(四)提高人口服务效能,建设全龄型人口友好社会1.提升人口健康服务统筹公共卫生资源配置,优化城乡与区域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医疗服务一体化发展和街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针对全面三孩政策实施后新生人口数量和公共服务需求增长,重点加强产科、儿科和妇幼保健等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和服务能力建设。2 .增加公共教育资源供给统筹兼顾新型城镇化发展和全面三孩政策因素,以区为主体,科学测算新增幼儿园和小学人口数据,形成与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相适应的教育资源供给。建立健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新增学前教育资源以举办公办幼儿园和民办惠民幼儿园为主,重点向松北区、非主城区、县域地区倾斜。推进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持续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3 .逐步实现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根据市、区县(市)承载能力,逐步扩大对居住证持有人的公共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标准,按照“同管理、同服务”机制,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全面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以新市民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为主要着力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常住人口。4 .建设老年人口友好型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增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思想观念,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扩大普惠性养老服务供给,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打造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建立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建立健全老年人参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鼓励老人以职业化、公益化等多种形式参与社会发展。(五)完善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促进人口高质量发展1 .制定人口高质量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市人口发展规划(20212030年),明确人口发展目标、导向原则、重点工作、重点工程、保障措施。特别是针对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趋势,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快构建以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持、宜居环境为核心的应对老龄化制度框架,完善以人口政策、人才开发、就业促进、社会参与为支撑的政策体系。2 .强化人口数据支撑发挥人口基础信息对决策的支撑作用,切实推进人口基础信息共建共享。推动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口基础信息采集和统计工作,加快全市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整合分散在教育、公安、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卫生计生、统计等部门的人口数据和信息资源,实现就学升学、户籍管理、婚姻家庭、殡葬事务、就业创业、生育和健康、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等人口基础信息的互联互通、动态更新和综合集成。加强人口数据开发和开放利用,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公众做好人口信息服务,通过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应用,加快开发和丰富人口基础信息数据服务,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全市人口、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功能。3 .建立人口预测预报制度结合人口预测前沿技术方法,研发适合哈市的人口预测技术和模型。在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加强人口中长期预测。健全人口动态监测和评估体系,加强出生人口与流动人口动态监测与预警预报工作,科学监测和评估人口变动情况及趋势影响。建立常态化的人口预测预报机制,定期发布人口预测报告,推进市、区、县分区域的人口预测预报工作。学校党组织书记2023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2023年,在学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我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的新论述,立足岗位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工作,现就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主要工作情况1.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情况。一是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全年共开展集体政治理论学习15次,上党课4次,开展主题党日活动8次。二是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组织支部党员开展意识形态专题学习2次,将意识形态工作与学生教育管理、应征入伍宣传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进意识形态工作接地气、见实效。2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支部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遵循,紧盯部门主要业务领域,通过加强思想引领、学风建设、基础管理、队伍建设“四个突破”,推进国防教育、心理健康、公寓文化、资助服务“四个强化”,实现党建和育人工作双融双促。2023年,支部获厅局级以上荣誉23项。3 .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情况。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抓实学工队伍理论武装和政治淬炼,全年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12篇。二是规范组织生活。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党员民主测评等规定动作,定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党建工作提供组织保障。4 强化党员教育管理情况。坚持集中学习制度,每2周安排一次集中学习,做到学习有考勤、人人有笔记。组织党员干部积极参加机关党委优秀案例评选和读书活动,获评1项优秀集体案例和8篇优秀读书心得。及时更新完善党员管理信息库,按时做好党组织关系接转,全面开展党员量化考核,提升党员队伍建设水平。5 .履行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情况。本人坚决履行第一责任人职责,立足“党建引领、业务筑基”党建工作体系,督促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2023年,支部被学校党委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2名党员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务工作者,支部获评山东省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6 .推进问题整改落实情况。针对“党建品牌特色不明显”问题,以全省样板支部申报为牵引,进一步明确定位任务,注重宣传推广,强化“筑基”品牌特色;针对“宗旨意识需加强”问题,加强调研力度,拓宽沟通渠道,不断提升学生管理服务质量。二、存在问题及原因1.党建工作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需要加强。当前,学工部党支部建设得到了全面加强,但是在制度完善、管理机制、日常工作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建立工作长效机制。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党建工作的统筹和整合不够,缺乏系统化思维,在构建大党建格局上还有差距。7 .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发展不平衡。党建、业务“两张皮”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主要存在形式与质量“两张皮”、理论与实践“两张皮”、宣传与行动“两张皮”等问题。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习思考不足,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解不够深,思考不够透,融会贯通少,联系实际不紧密,所学理论与实践工作融合不够、贴合不紧、发展不平衡,导致学以致用效果不突出。8 .抓党内监督落实还有差距。表现为党支部日常监督、党员民主监督作用发挥不够。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存在形式化倾向,批评流于形式,咬耳扯袖、红脸出汗的机会不多。有针对性的专门谈话少,没有系统地针对重点人员、重要事情、重大问题开展专门谈话教育。原因分析:没有充分使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鼓励多于批评,不善于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解决问题没有“一竿子插到底”。9 .党建品牌创塑不够深入。虽然在党建品牌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支部获评省第三批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但是可推广、可复制的党建经验需要进一步探索提炼,支部品牌内涵还不够丰富,品牌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原因分析:抓党建工作思路不开阔,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充分。没能将支部所有党员干部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主动想办法创造性开展工作做得不够,视野较为局限。三、下一步打算1.实施“党建+示范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持续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打牢思想基础。坚持党建和业务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真正实现党建引领业务工作高质量发展。2,实施“党建+品牌建设”,凸显党建特色。以省级样板党支部建设为契机,立足现有“党建引领、业务筑基”党建工作体系,对标争先,守正创新,凝练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示范引领力的学工党建品牌。3,实施“党建+文化建设”,深化支部内涵。继续立足学生工作实际,采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坚持“一月一主题”,组织开展党日活动,增强党员党性意识;广泛开展读书活动,组织读书心得分享会,突出实效,形成人人读好书、处处留书香的浓厚学习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