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辛亥革命.docx
第18课辛亥革命一、山雨欲来天朝自救:清末新政(一)背景:八国联军侵华,签订辛丑条约。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二)目的:清政府试图通过“新政”进行“自救”。(三)前期改革(19011905)1、内容2、作用改革官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机构。推动外交近代化。编练拟在全国编练新军36镇,并要求各成为各地起义的主要新军省设立督练公所。力量。发展倡导创办工商企业,颁布了一系列工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商业商业规章和奖励实业办法。发展。改革废除科举(1905),兴办学堂,建立产生了一批倾向革命教育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的新知识分子。(四)预备立宪(19061911)1、措施:1908年8月钦定宪法大纲。(名为立宪,实为专制。)1911年废军机处,建立责任内阁制。(名为内阁,实为皇族的内阁。)2、作用:许多立宪派转向革命,反而加速了它的灭亡。(五)结果:政权掌握在极端腐败无能的权贵手中,清政府不可能为中国找到真正的出路。(六)启示:必须推翻腐朽无能的清政府(革命),中国才有出路和希望。二、风起云涌旧邦新造:辛亥革命(一)背景I原因政治: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政府腐败无能。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壮大。思想: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传播。(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组织基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政党的建立。理论指导:三民主义。(具体内容见下方表格)军事准备:同盟会发动了黄花岗起义等一系列武装起义,推动全国革命高潮的到来。有利时机: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民间所有一收归国有一四国银行享有-1911年6月四川保路运动一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思想对应纲领含义局限民族主义驱除勒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恢复汉人统治。没有明确的反帝,且承认帝国主义在华的既得利益。民权创立民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资产阶级独享民权。主义和国。民生主义平均地权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现地价归原主,涨价后归国家。)没有彻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没有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二)过程1911.10.10,新军工程第八营打响武昌起义第一枪。起义军很快控制武汉三镇,并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南、广东等十四个省和上海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一个以革命派为主体的资产阶级政府。)(三)南北议和1、过程:1912.2.12,清政府颁布清帝逊位诏书,宣告清王朝结束。1912.2.15,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2、袁窃取果实原因(1)主观原因:袁世凯自身的政治手腕、军权(2)客观原因: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列强以军事威胁外交孤立、经济封锁为手段,对革命政权施加压力。立宪派和旧官僚乘机进孙中山希望争取袁世凯(3)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和软弱性(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目的:防止袁世凯专权;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2、内容主权在民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国民有人身、居住、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及请愿、考试、选举、参政等自由和权利。三权分立以参议院(立法权)、临时大总统、国务院(行政权)、法院(司法权)行使其统治权。责任内阁制国务院需副署临时大总统公布的法律及命令。意义:中国近代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五)评价(1)性质:辛亥革命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进步性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思想上: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文化上:社会风俗等方面发生新的变化,冲破了封建主义的藩篱。经济上: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实力,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3)局限性没有解决根本矛盾,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也没有改变社会性质。缺乏一个能够提出科学的革命纲领、能够发动人民大众,以及组织严密的革命政党的领导。